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九卷(五)

(2022-05-27 09:10:27)
标签:

佛学

讲经

经文

文化

修行

分类: 藏经阁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九卷(五)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第九卷(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现在我们讲修定的时候,多以忆念。这个五十种蕴魔都是修定,因为在定中显现一切境界相,修定偏于哪一方,哪一方的蕴魔就显现,全是内心作用,不是外边境界相。五蕴说你这个组合的成分,以心组合的成分就是这五种“色、受、想、行、识”,都是内心,不是外边境界相。在你习定的时候,都因你心上所起的念头,就是念头,忽然生一念,忽然有种境界相,不是外头来的,是内心显现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在你修定的时候,前头讲的都是色蕴,以下开始讲受蕴,受蕴的一些魔。当你修定自己已经懂得了明白了,色蕴全消了,没有一切形相了。

  现在讲受蕴,就是禅定之中,色蕴消了,受蕴现前了。在受蕴现前的时候,自己对于受蕴是新的,那色蕴旧的都消失了,这个时候渐有定力了,定力就深入一层了。定下来了,所谓沉静的心忆念境界。这个境界都是内心所起的,在你忆念境界时候的心里不敢散乱,一散乱定力就没有了,就是你的忆念消沉。忆念消沉久了,外边境界相没有了,这个时候受蕴就现前了。色蕴消,受蕴现前。这个受蕴现前是勤精进相,什么色相的形相都没有了,心里头生大枯渴。枯渴就是一切相消。但是忆念不散,沉忆不散,就假这个沉忆作为你修行的精进相。这个文字大家都能懂,把这个道理略微说一说。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时候修你的心,此名修心,就是你用功的定力,修心就是功夫往前长了,修你定力。没有智慧来支助你,无慧自失。不假慧力,全是定力,就叫无慧自失,不是定慧相支,这个时候广是定,没有智慧来支,没有什么方便善巧。这时候你自己心里明白,定强慧弱,沉忆枯渴,没有去分别,慧力弱了。前头他有慧力有智力,这个现在都没有了,就是分别的沉静心都没有了。但是不迷。假使在这种情况,若迷一定往下堕,不迷不往下堕。

  【若作圣解,则众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使把这种境界作为圣解,那就叫迷了。则众忆魔,若作圣解,就作忆念的魔障。这个忆念的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你怎么辨别这个魔跟正?沉寂的时候,当你修的定力功夫有了,在有定力功夫的时候,你不要忆念说“我证了圣解了”,感觉自己有定力了,就是不做这种想法。假使认为自己有定力了,就叫忆魔,入于心腑。没有这种思惟,只是摄心,不做其他的想,这叫正受。如果一有忆念,就叫沦坠。定里头是思想不杂乱的意思,二十四小时摄心在一处,这个就叫慧力,就是照,这叫修心,这个修心多定少慧。但是自己没有说“我证得圣境了,我已经有定力了”,没有这种思想。若有一点这种思想,这个思想属于慧。没这种思想,就是定。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所以在这个定中是什么境界相?见色蕴消,色蕴都消失了没有了。受蕴明白,就是明白受蕴,现在自己在受用,定力增强了在受用。假使你还来慧照,那个慧力超过你定力,那你定力就失了,就落于前头去了。定力强,慧力很轻,慧力不过定,这叫圣心。你自己的思想当中忆念当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假使慧偏多就落于狂,这个时候容易生狂。定能生慧,慧力很强的。色阴消失,受阴明白,这两句话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修受蕴的时期,多用观照,少用慧解,就是这个含义。

  【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种用心恒审,把这个恒审失掉,偏于慧,那就多落于知见。知见就属于慧。明白自己进一步了,定力重了,偏重于定力。悟就是明白的意思,明白了,没得过错。不作圣解,明白,但是明白了不作圣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定力超过慧力。前头是慧力,没有定力,完全是慧力。有一点定,很少。现在定偏多,慧渐渐减轻。省悟的意思,就是我的色蕴已经破了,受蕴现前了,就是这么一个含义,就是这么一句话。色蕴的阴魔已经全破了,过了,进入受蕴。定在受蕴当中,就是这意思。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使认为自己已经成就了,作圣解,那就下劣,容易落魔。若作圣解,就叫入魔。圣解的意思,就是“我又证了,我又证得一步”。迷的时候不知道,现在悟了。悟了的时候,把这个悟若做成圣解就下劣了,下劣就不能再进步了。这就知道,若一误解就是魔。因为你一误解魔就来了,魔得其便,入你的心腑。魔一得便就说的魔话了,我得无上第一义谛。一做这个解,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就是在你得定进一步的时候,莫作圣解。因为一作圣解就是慧力,慧力偏多就落于狂,狂就失掉定力了。这是在你定中显现的,你要能够明白。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又彼定中,佛又进一步解释,无端的有些现相,在你定中无端的现些个现相。佛跟阿难说,在定中的时候,应当明白无端的现相。色蕴消了,受蕴明白,就是你要明白受蕴不是前头的色蕴了,要把色蕴的情景放下,那个过去了,已经亡掉了。进入受蕴的时候,在这个时间心里头生起了无尽忧。什么是无尽忧?例如打坐时候,好像坐的是铁床。意识当中。如饮毒药,好像喝了毒药酒一样的。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在你受蕴的时候,应当注意禅定当中色蕴已经消失了,那个心已经亡掉了。色蕴已经消失了,已经亡掉了,在这个时间受蕴现前。就是受蕴现前,但是你没得到受蕴的用。色蕴的用已经消失了,旧的已经消失了,新的还没得到。色蕴破尽了,受蕴还没得到,在这个二者交叉之间,两际交叉前很生艰险,有种危险。什么危险?无所用心,心无所用,在这时候心里头有种怖畏感。在进退当中,交接之间,好像自己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方,例如走到悬堐了,往前再进一步掉下去了。不进呢?也走到这个地方了。色蕴尽,受蕴现前的境界相。这都是心里作用,其实什么都没有,当你用功用到这个地方了,你自己产生一种担心。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叫失于方便。明白,明白就好,没得什么错误。不是圣证,不当成圣解。有心修行,能修的心跟所修的智慧,这个智慧已经照了的力量弱了。这个慧力弱了,定力现前了,定力多了。在这两个交接的时候,不要忧愁,不要担心。这是思想问题。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就入于愁魔。心不作圣解,不入心腑。就像人执刀剑,自己割自己的肉,意思是想舍这个寿命,就是不想活,常时有忧愁。在两个交接的地方,假使一错念头,失于正受,容易堕入邪涂。若正念不失,色蕴消,受蕴得到。每一个“色、受、想、行、识”两蕴交接的时候要注意,注意当时的现相。咱们是用语言这样说,当你修定的时候是定中里头,或你定力又向前进一步了,这个中间产生的,交接的时候你产生些个现相。认为这是方便,没关系,自己修自己的,不去注意它,这叫圣境,往前进了。一注意,再一忧愁,邪魔入体。

  为什么叫蕴魔?在你用功的时候,修定的时候,你自己的五蕴里头产生些个问题,你要认识它。不是咱们语言这样讲,那就是你思想里头。咱们在这打坐,突然你生起烦恼,假使你不被那烦恼转,你还这么静下去,一会儿那烦恼就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假使你一被烦恼转,坐不成了,腿子放下了,或者就去行动去了,就定不成。这个问题就是你修定的时候有些个现相,这个现相是心里头的,不是外界的。我们打坐一般的都想找个清净地方,不想有干扰的地方,大多数走入山林,人静的时候,这就是厌离世间的厌离心,也不喜欢见人。这个是对的,这叫正受。在你习定的时候,在这地方突然间有些声音,一个打岔时候,你生烦恼了,定不下去,那叫历险。当你修定的时候有些干扰,就叫历险。险就是险难的意思,破坏你的定力。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佛又跟阿难说,假使修定的人,这个善男子他见到他的色蕴已经消失了,色蕴十种魔没有了,受蕴现前,受蕴明白,明白自己受蕴现前。在这个清清静静的无干无扰,这叫安稳,没有什么现相。安稳,就是定力很清。忽然有,思想当中忽然起来一种欢喜,而且无限的欢喜,就是定定的忽然欢喜起来了,自己制止不了,非常愉快。定生喜乐,在定里头生出喜乐的感,魔。如果不作意,不理它,你照样静修你的,魔不能入。如果你一随它转,邪魔入体,五蕴魔就乘虚而入。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叫得了定的轻安,此名轻安。如果自己明白,明白没有过错,没关系。但是要认为圣证,这又着魔了。不是圣证。在五十种所谓蕴魔,就是这个含义。你一认为圣证了,就入魔。无有圣证,没有过错。一起知见,就有过错。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把这个得到的若作圣解,这个好喜乐的魔障就入了你的心腑,着魔了。着了魔,什么现相?见人就笑,不论在大路上在道旁上,看见谁他跟人家欢喜,也自己唱歌自己跳舞,邪魔入体,自谓已经得到了,得到无碍解脱了,这叫沦坠。不作圣解,正受。

  所以魔跟佛都是一念间,根本没有的事,都是自心的,外人不知道的,他在禅定当中,谁知道呢?就是他自己的感受。自己也没有境界,就是忆念当中的感受,这种魔就是忆念当中魔。叫蕴魔,不是外头什么东西的,不是有一个魔鬼来,没有,是你蕴里头自己起的。为什么叫蕴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自己认为自己满足了,认为得道了,满足了。忽然间,无端的,大我慢起,就是自己认为满足了,认为自己成道了。大我慢起,就认为成道了。没有成,认为。魔嘛!若真成了,魔就没有了。若起这么一个念头的时候,有这么一念起。在你修行过程当中,本来平静没有事的,但你一起个念头有事了。

  我们念经应该没有吧?念经照样也有。有什么?不管你念什么经,你念得很熟,或念了三年五年,乃至于念几十年都一样。就我现在也有这种现象,好比普贤行愿品我念了好几十年了,出家就开始念。但有时候突然间生起个念,好比这句经文,随着这句经文就走了,妄想就随它去了。虽然也往下念,但你思想往那念去了。这叫什么?这就是随着邪魔,这叫魔。你把它收回来,魔又消了。我是举这么个例。

  你明白了我是色蕴消了,我现在明白我所受的是在受蕴当中,忽然认为自己我现在功力够了,魔不起了,没有魔障了,这叫大我慢起。因为这一个慢,慢就多了,我慢,慢,慢的过慢,过慢之上还有慢过慢,慢过慢之上叫增上慢,增上慢之上还有卑劣慢,全来了,这一念慢心起。大我慢,这个慢就是念念经,“我功力不错了,像我这样用功的人很少,我一天念了好多”。得,这个叫一个慢。乃至去跟别人比,“现在有好多人能像我这样用功”?慢过慢,慢上又加慢。自认为了不起,我跟圣人差不多了,叫增上慢。或者又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这些大菩萨我就差得远了,这叫卑劣慢。一时俱发,同一个时间。因为慢过慢、增上慢,完了之后马上就有卑劣慢,“唉呀!不行,我没那么高,我比起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差得远”,叫卑劣慢。突然间感觉着我比别人都强,“你看,我们这帮同学,普寿寺五、六百人,谁像我这么样用功”?增上慢起来了,就感觉我比人家都了不起。一会儿又一想,那些大菩萨那些圣人,卑劣慢又来了。就是思想当中,一会儿这么想,一会儿那么想,这个想里头有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一时俱发,不是很长时间,同一个时间都发作了。若一慢过慢就不得了了,轻视十方如来,那其他的声闻、缘觉、菩萨更不在眼下了,认为自己都高过诸佛。不过这样慢的还很少,想自己高过诸佛的还很少,瞧不起别人这是有的。

  什么叫我慢?若没有我,那慢就没有了。因为有我才起慢,那这慢怎么起的?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我就是佛,我的心就是佛心,我现在就证得无上涅槃,这叫大,感觉着自己跟证果差不多,有果可证。本来没得道,认为自己得道了。无缘无故的,这个慢并不是有什么东西显现,也不是有什么事,无端的。这上说得很清楚,突然间,忽有无端,就那妄想。咱们有时自己胡思乱想的时候,那都叫无端,大我慢起来了。这个一个慢里头,掺杂着卑劣慢、慢过慢、增上慢,慢就多了。

  一般的讲七慢,大概把它说一下。单慢,单独的,我比人了不起。慢过慢,我这个比别人强,比哪些人强。完了增上、邪见、我见;慢应当是高上的,他产生卑劣慢,卑劣还是慢,感觉我不如人这个也叫慢,这叫卑劣慢。这个名词咱们不详细研究它了,反正大家懂得这个含义就行了。

  这些都是他自己在修定当中,就在定里头,外人谁也看不见,他是静坐,静坐那个思想里头起来这么多问题。同时在这个修行人,他这个慧力已经够了,定力已经生长起来了,无端无故的发生一种现相,这都是这个慢里头所产生的。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迭+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如果是他自己在这打坐的时候,刚刚得到轻安。轻安就是静下来了,心里头都静下来了,得到轻安了。这是色蕴消,受蕴明白。就是受蕴现前的时候,受蕴的过程当中,在他精明的圆体当中,见理就精确了,就不像咱们是散漫了,得了一种大随顺心。怎么解释这个叫随顺心?心里头生起来轻安,把这个轻安当成成就了。修轻安,得了轻安的定,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圣了,得大自在了。就是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了,成功了。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个叫什么?此名因慧。这个因慧的意思就是轻清,精明的心,精理之慧,得到轻安清净。前头轻是轻安,前头清是清净,得了这么种轻安清净的环境,那些粗重的相都没有了。本来平常很躁动的,心里很不安,全静下来了。这个没什么过患,但是一说“我证入圣境了”,过患产生在思想作圣解。不是圣解,没成圣,妄作圣解。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这种魔就喜欢轻安的清净的,魔难,那这个魔入体。这里所说魔不是外来的,不是有什么现相,你心里头生的念头,这个念就是魔。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当中,你自己起的念头。每一蕴有十个,你不能把它错过了;若是错过了,你就着魔了。

  这个见叫见胜。见胜的意思就是慢气,我慢的智慧所起的慢心,这是病态。应该说是修定的时候,定里头病态。因为你定下来,心里一清净了,慧解就生了。因为你慧照的力量观察一切众生跟自己跟诸佛在性体上是平等的,对众生也没什么可骄慢的,对一切圣贤也没什么可骄慢的,平等平等。若是悟得了,没过错。没悟得,若起这种分别念就有过错了。

  假使要作为圣解,着了魔了。什么魔?我慢魔,我慢魔入了他的心。一有我慢,产生什么现象?见谁都不理。不理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对于佛像说“这是铜,这是金,这是泥巴”,他这样来认识佛像。或是土木金石,古来的经是树叶,现在咱们说经是纸张,或者是(迭+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他说:你自己对你肉身,你恭敬恭敬吧!那些个土木、砖石、瓦块,你里它做什么?

  这个有个故事,禅宗有这些现象,丹霞劈佛,丹霞祖师。广东丹霞山,丹霞山是丹霞祖师开创的道场。他到一个寺庙去,他要破这个庙里头那个和尚,破他的相。这个和尚功力已经很好了,就是执着,对于佛像恭敬礼拜,丹霞祖师专为破他相的。到了庙里头就把那个佛像拿来劈了,冬天冷,烧了烤火。在庙里和尚说:你怎么把我佛像给劈了?他说:我在这找舍利。和尚说:木头像,哪里有舍利?这是木头。他说:没得舍利!没得舍利,我再烧一次。他是度那个和尚的,假使你劈,出佛身血。丹霞劈佛,这是个故事。假这个故事说,说什么?你没到这种境界相,你千万可不能做,必须得有因缘。法性平等,一切众生跟佛,不错,都是平等平等的。你把这个当成圣解,可以。你要说我自己跟佛无二无别了,你就高高在上去受供养,这算五逆,这谤佛的罪。若作圣解,就是我慢,就是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我慢不是外来的,你心里一念间,或者一个事情不明白,你明白了;或者大家都做不到,你做到了;你认为自己了不起,我慢。做了就做了,不认为自己了不起,认为这个事人人都能做的,平等平等,那就叫圣解。如果一起别的念头,那叫着魔。魔、佛一念间,就是你的念头,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如果是因为拜佛,土木的相所做的佛,你认为这个是颠倒的,那个就欺佛灭祖了。因为有我慢的魔入体了,他就看见这些个,这叫我慢。把佛像摧毁了,或者把它埋到地下了,这个疑误很多众生。若这样做,下地狱。如果是你已经大开悟大证得的,下地狱没关系,地狱即是天堂。你能做得到吗?做得到就不会下地狱了。地狱、天堂、佛界全是空的,寂静的。若真正有正受的思想,一切无碍。没有就堕,堕了就有苦难。因此这一分就叫大我慢。如果真正证得的,不叫大我慢。没有证得的,虚妄的,那就是大我慢了。迷必地。不迷,那就不堕落了。迷者,绝对堕落。悟者,没有堕落。

  这些都是修行人在禅定里头定中的事,魔也好,佛也好,在定中的事。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这承前的意思,每句都说这么句话,色蕴已经消了,受蕴现前,就是受蕴明白,明白你是在受蕴当中。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这个时候心里头,其心生起无量轻安。如果说“我成了圣人了,得大自在”,那就入魔。如果不说,无所谓,照常静修,没问题。悟则无咎,不作圣证。

  假使若作圣解的话,好轻清魔,有一分好轻清魔,前头这个轻是轻安的轻,后头这个清是清静的清。假使说得到这种境界,假使一执着的话,就入轻清魔。轻清魔入其心腑,他就不再向前修了,不求进取了。这一类的比丘不再去听经闻法,一切都不做,叫无闻比丘。他认为已经满足了,实际他没有。他认为他证得了,实际没有。这叫疑误众生,要下阿鼻地狱,不是正受。若不作圣解,没问题。一作圣解,就要下地狱。他要给人家说,他要宣传,一宣传就疑误众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假使在定中的时候,又彼定中,见着色蕴消失,受蕴现前了,这都在受蕴当中。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得虚明性,不是真实,色消所受的明悟境界相。这个明悟境界相豁然无碍,就是得到受蕴虚明之性,廓尔显现,一切法都没有障碍了。于法无所得,于心无所求,在这个时间生起了空净的念头。在明悟当中,明虚空净,生起了空净的念。如果把它当成永灭,永远灭尽了,烦恼灭尽了,圣果也灭尽了,这就叫拨无因果。这是诸佛成就了,那没问题。如果还是凡夫,没达到佛境界,就叫拨无因果。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没有证得究竟,若做这个解释说 “我空,一切皆空”,生这个心,生起空念的心,那叫拨无因果。空净之念一切都断绝了,那就达到拨无因果。为什么?上无佛道可成了,下无众生可度了,一切都空了,入到空中,就是断灭空现前。因此他的心生起是断灭知见,断灭知见他就无求了,他还求什么。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他真正开了悟了,证得了,那就没问题了。不是圣证,不是真正证得的,落于断灭空见。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他这样就产生很多谤毁,谤毁持戒的,谤毁修法的,谤毁菩萨悟空的。因为这样一谤毁就落了一种空见,一切皆空,没有佛道可成,没有众生可度。再进一步说,跟那个有信心的居士(檀越),破坏人家信心,一切皆空,什么因果都没有,饮酒、吃肉、行淫欲。这是魔力使他这样子,他并没证得。这叫魔鬼入心,鬼心入了他的心了。疯子,失心疯态,或食屎尿,喝酒吃肉,一切都是空的。破佛律仪,当然要破戒了,什么戒律也不持了。耽误别人,让一切众生受罪。拨无因果,他将来一定堕落。堕落到什么地方?空见外道,下地狱。到地狱,他就不空了,他空不了了。这叫空见,毁灭一切佛的戒律。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把这虚明他感觉有味道,深入他的心骨。但是这个时候他生起贪爱来了,无限的爱心发生。禅定的当中自然有种妙乐,不是世间相。如果把这个当成世间相,他就发狂。爱极生蕴,爱极发情发动发狂,一切五欲境界现前了,他就随着五欲境界转了。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这是在定里头所有这种的魔,这是让我们修定的时候防范魔境现前,要先认识它。佛告诉我们,你在修定的时候,有哪些个境界现前,那是魔,你不能辨别,就误入五欲之中,随欲所转。开了悟了,没过错了,开悟你自己就明白了。不是圣人证到境界,不是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鬼神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使把这种虚妄境界当作圣解,那就叫魔,那叫欲魔,欲魔入你的心。把欲当菩提道,完了又把它向白衣说。白衣就是没有出家。这样做,而且还宣扬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明明是阴行的,还说持法子。现在这类的可多了,我都遇见很多,他跟我辩别,他说“什么戒律,哪里有这么回事”?邪说横行。他说他是真的行佛法的,说我们这些都是冒牌的,假的,装行佛法的。这就是魔鬼的力量。在这末法当中,凡夫愚痴人百千,一百二百,五百六百,多满千万,都是魔心的生灭。没有威德,陷于王难,疑误众生,下无间地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十魔已尽,这个十魔跟色蕴的十魔不同,色境是从前头向后头起,次第相生的。色蕴是竖发,受蕴它不是竖发,它境同见异执着而起的。受蕴是横行的横开的,色蕴是上下竖开的,但是都是失于正受。不是正定,不是真正的定,邪魔,属邪魔入体。这种魔境内心里头内抑过分,悲很重,发无穷的悲感;或者是感激太过,咱们说感激冲动生起无限的勇敢;邪魔。因为智力衰微,没有智慧,容易沉忆。第四种,慧力强,定力弱。但是这个应当是定强慧弱,他翻过来了,慧力强,定力弱,反成卑劣了,定力上不去。或者是得了轻安,认为自己得定了,生了无限欢喜。这全是错误的。或者生大我慢,有一点点定力认为自己功力了不起了。得到一点轻安,欢喜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得了大定了,其实只是点点的轻安。或者自己满足了,因为满足了,破戒犯罪什么都不在乎了,执行五蕴。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佛告诉阿难说,禅那修定的时候,这十种所现的境界受蕴没有破。咱们讲五蕴,前头讲的色蕴十魔,这是受蕴十魔。受蕴没有破之前,他的善用其心不善,就是用心没达到善步,没达到修禅定的地步。理智跟他的欲感两个交战,看哪个胜。理智胜了,入于佛道。欲力胜了,入于魔道。圣道、魔道一念间。

  这个完全讲禅定的,大家把主的习禅定。禅定完全仗自力的,跟念佛讲那个定力不一样的,念佛是仗他力的。人家说末法,这都是习定所现的

  现相。你不习定,你读诵大乘,你持戒念佛,这种阴境没有,明白吗?这全是习定的,五十种定魔,习定的阴魔。

  佛跟阿难说,如是十种禅那现境,都是习禅定的现前的境界相,都是受蕴的交织,所现的事情都是受蕴所现的。色蕴过去了,这是受蕴所现的,想蕴还没到,下头要讲想蕴。咱们看楞严经的次第,前头最初讲大定,楞严大定,那个定怎么来的,一步一步的。最后才跟你讲到你要想习定,先得防范祸患。等五十种蕴魔讲完了,楞严经也完了,结束了。为什么把魔事搁到最后?前头都说的圣境,后头跟你讲魔事,告诉你修定你得防范,别高兴太早了,还有些个障碍,让你先认识这些魔境。你再翻过来,你认识魔境了,尔后你再修定。最初开始阿难摩登伽难,定力不够,没有定力。有定力了,魔魔不到了。五十种蕴魔,内心的魔,外头一切的魔,外魔比内心魔要弱,内心魔要强。外魔好破,就是你容易认识到,当面来的。你内心自己起的,你没办法防范了。所以内魔讲到最后,是这个原因。

  这十种的禅那现境,只是受蕴。前头那个只是色蕴,现在讲的是受蕴。受蕴用心交互,所现这十种魔都是受蕴现前境界相。如果你受蕴没破有这些境界相,用心达不到善用其心,理智跟你情欲两个大加交战。看你情欲胜了,就成魔了。情欲胜了,就把道业破了。理智胜了,道业就成就了。这是情感跟理智交战的。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一切众生忖量一下,自己思考一下,一遇到这个因缘你怎么办?若是迷,不能自己认识,迷则不识。因为不认识把魔境当成圣境,自言登圣,认为“我入了圣境了,修道成功了”,大妄语成,下无间地狱。不是圣境,是魔事。

我们现在听到很多。在普寿寺听不到,因为我们学戒,言语不到。外头这类的言词,行淫怒痴说是圣境,就是根据这套来的。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不学,随着自己的妄想烦恼转。你让他学,他听不进去,他听见起烦恼,因为跟他那相对的。众生顽迷,迷了。顽是顽固,顽固的迷失,自己不忖量自己。逢此因缘,迷不自识。假使遇到这种因缘的事,他因为迷,他自己不认识,还认为自己是圣人,大妄语戒。大妄语一定堕落,堕落就下无间地狱,这是自然的感果。今天就讲到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