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种境界

(2022-04-07 15:19:21)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少年去拜访禅师,问:“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禅师回答说:“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穷极一生,我们到底在追逐些什么?
一位法师说:健康有3个层面:
1. 身体健康无疾病
2. 精神健康无烦恼
3. 灵性健康不堕落
这三个层面,比对一下,我们在第几层级?
越来越多的健身器材,越来越多的娱乐设施,然而健康和快乐却貌似离我们越来越远。
于是许多人开始重视养生,各种各样的保健品,各形各色的保健术。那真是:参茸汤中滋味老,健身房中岁月长。
然而我们惊奇的发现,有时偏偏事与愿违:我们常常越减越肥,越养越弱。
所以养生的方法一定要正确有效。
故此,善医者治于未病,善养者用于未衰。药能治已病,却不能令无病。当年扁鹊三次见蔡桓公,蔡桓公总是“寡人无疾”,最终却无药可医。
其实养生之道很简单:
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节制规律!
大道至简,简单到令人难以相信……这个节制,在佛家叫作“戒”,在儒家叫作“律”,在道家叫作“科”。
《老子》中说,道,并不玄奇,百姓日用之而不知。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这个是道;
三餐有度,淡食多补,这个也是道;举止有度,恬淡冲和;这个也是道。这个您都理解,但您能做到吗?这个道,有的人是用而不闻;有的人是闻而不信;还有的人是信而不行。
有一种人名字叫作“明明知道”,他们的形象是这样的:明明知道熬夜不好,但就是忍不住“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而且是夙兴夜寐,闻鸡起舞;明明知道暴饮暴食不好,但就是忍不住“食肥肉,饮烈酒,吃冷饭”。
明明知道生气不好,但就是忍不住“常发火,怨重重,愁暗生”。日复一日的透支着自己的健康。
这个都可以称之为:“纵欲”。所以儒家才会提倡“克己复礼”,道家提倡“惩忿窒欲”,佛家提倡“八关斋戒”,这些都是同样的对治办法。
易经中有三个卦象《节卦》,《损卦》,《益卦》,分别讲的就是言行处事有度,减损不良习惯,不断提升自己。
怎样节制?一个“静”字,是精髓。水静以清,火静以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孟子》说:吾养吾浩然正气。
定力好的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种不是强忍,强忍是忍不住的。这是修养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结果。
人生就象鹰击长空,是一个不断试飞,不断提升的过程:
每一次试飞,体验都不尽相同。节制不是制约;相反,恰恰是为了更好的达成。因为只有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的把握健康的节拍,奏响快乐的篇章。万家灯火中,愿人人安乐,幸福绵长。这个就是“持戒的含义”。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陈忠实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白落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没有值与不值,没有对与不对。因为人生的方向,从来就没有标准。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坚定地走下去,是穷途末路还是一马平川,都要无悔。
——白落梅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你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运气不好的话,
你甚至都不能让一小部分人满意,
所以你只需要在能力范围内,
让自己轻松自在点,
尽量快乐,尽量满意,
不为难自己,就可以了。

不该打的电话不要打,不该发的信息不要发,不该理的人不要理,得到不狂喜,失去不失望,看淡所有的不辞而别,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
当你的心变得冷漠,又开始独来独往,眼神愈发坚定做事杀伐果断,一心只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那个身披金甲的你,重生了。
最近很喜欢的一段话:我用执着烧死了所有的幼稚和任性那片荒野慢慢长出了理智、冷漠和清醒。

在任何时刻、任何阶段,我们都要把握那个时候最好的平衡。渐渐地就学会了接纳。主动的,或者被迫的。承认生命中有不美好的存在,理解有些人的离开,明白孤独不过是人生常态,也接受一些不可弥补的遗憾。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学着珍惜。尽情感受当下正在发生的快乐,真诚对待陪在身边的人,感激那些从他们身上得到过的温暖和力量。
没有人永远在你身边,但永远有人在你身边。这个世界不完美,但也没有很糟糕。我们都还是要一如既往地,用力地去生活啊。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小姐说过:“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其实何止习武之人要经历这三重境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大致如此。
佛说,众生皆苦。在这纷杂的尘世里,我们如何才能洗去所有的沉迷,获得解脱,让人生轻盈呢?
唯有修得一颗平常心,从越来越多的欲望里解脱出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一、见自己,从爱自己开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汉·卓文君《白头吟》
王尔德曾说过,“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及格。
很多人都羡慕李白的浪漫洒脱,却鲜有人能和他一般自信地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都希望能拥有一段彼此信任、互相依赖的爱恋关系,却很少人能在感情生变时如卓文君一样追从自己的内心,坚定立场“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见自己,从爱自己开始,相信自己的价值,坚定自己的原则,和世界和解,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见天地,勇敢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天地之大,世界辽阔,宇宙浩瀚,我们渺小如蝼蚁,若是永远停留在原地,不知不觉间,就活成了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恰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必须跳出自己固有的圈子,站在另一个角度才能看清自己原来所处的环境。纵然读了万卷书,也不如行了万里路,只有自己亲眼看过外面的世界,才能了解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真正明白自己的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品读、反思。
见天地,外面的世界很大,我们决不能固步自封,困于一隅,画地为牢,应当勇敢地走出去,重新认识生活,了解这个世界,让人生进入更加广阔的天地。
三、见众生,温凉慈悲,内心安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见众生,为人豁达的最高境界,便是宠辱不惊。对世人报之以体谅与悲悯,多一分看破与接纳。
杜甫身处破屋,环境艰苦,还被村里的顽童“欺负”,他却没有怨天尤人,相反他心怀天下,希望其他的“寒士”能有座遮风避雨的房屋,世间最大的慈悲莫过于此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沟通
后一篇:因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