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浅层学习
(2022-03-21 08:45:41)
标签:
杂谈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转:
缺乏理解的浅层学习与时代背道而驰
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学科事实为目的的学习叫浅层学习。浅层学习获得的是一种惰性知识,这种知识一辈子都不会用到,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我们把知识当作专家的发现或发明,放在外部,然后交给老师。老师对知识不做任何改动,只是谦卑地等待着去接受专家的知识,然后把接受的现成知识再原封不动地、不做任何改变地交给学生,这种知识就是外部的学科事实。如果不理解知识,只是把知识等同于学科事实直接记下来,就必然会导致浅层学习。
我们的教育把太多鲜活的学科知识变成了让人死记硬背的事实,导致了大量占主导地位的浅层学习。这是需要我们坚决改变的,如果不改变这一点,就无法培养出核心素养,不能走入深层学习,并会阻碍学生的发展。特别在信息时代,这种方式是阻碍学生的进步、阻碍整个社会发展的。这种把知识当作僵死的存在,与人的心灵和人性的本质是相背的。人生下来就带着探究本能、社会交往本能。因此如果把知识变成死记硬背的事实,用做题的方式来记住它们,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如今,大学里给学生讲教育学课的时候,依然把教师系统讲授、传递间接经验,当作课堂教学的本质。这是一个过时的教育学、过时的教学观。但这种控制取向的教学和我们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又极其配合,所以导致了自上而下的应试教育的教学观。这种控制性的教学观是阻碍我们走向深度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论根源。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控制取向的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因为它不仅会使人的能力丧失,还会扭曲人的个性。这种价值观一定会阻碍民族的未来、社会的未来。这与以“创造创新”为特点的信息时代中对个人和社会的期待也是背道而驰的。
怀特海说过,我们要学会让知识保持鲜活,要让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真实的探究和应用的过程。所以摆脱应试教育价值观的唯一出路和摆脱浅层学习的基本出路就是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成为热爱生命者,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学会如何让知识保持鲜活。
理解性的深度学习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
所谓深度学习,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所进行的可迁移学习。在国外,深度学习是和核心素养并提的。深度学习一定是理解性学习,它摆脱了事实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观,走向了理解本位的知识观。它让教育变成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它要求把所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或者提升为背后的大观念。基于大观念的课程和教学设计,是深度学习的必然要求。
因此,理解变得十分重要。杜威说:“理解就是知道事物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去运作事物。”只有把细枝末节都遗忘掉了,剩下的东西才叫理解。所以理解是在建立在应用的基础上的。
能否使用和解决问题是判断是否理解的前提和基础。理解有着很高的要求,理解力就是一种核心素养,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高级能力。所以培养理解力是极其艰难的,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和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的改组。进行结构性改组的基本方式,就是让各门学科从零散的知识点走向“少而重要”的大观念。
我们课程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少而精”。所以重要的是要基于学科观念去重构课程内容。学科观念有两个层次:一是要把它具体到某个概念。也就是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观察世界的一种概念的视角,然后把它与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一定要形成“大观念”来重构课程内容;二是要让“大观念”回到真实的情境当中,让“大观念”融入真实的情境且与一个个主题相联系。当孩子们基于这个观念理解真实的情境时,就会逐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也就是“凝练学科观念,创设真实情境,亲历学科实践”。即一个让学生通过合作而学习,通过探究及问题解决而学习,把探究、问题解决和合作紧密的融合为一体,让教学变成一种协作式问题解决的过程。既有合作又有问题解决,这样的学习就叫深度学习,所形成的就是可迁移的学习。深度学习包括两方面,一是认知方面的深,二是非认知方面的深——对自我理解的深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理解的深。
我由衷地希望大家以杜威的“共同体的组织和生活”为基础,改变传统的“控制型的班级授课制”。借鉴像佐藤学等东方的教育学者所做的实践探索,让课堂教学过程既是一种共同体的组织和生活过程,又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和实践过程。
走向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让21世纪中国的教育真正适应时代并引领时代。
教育的真正落地,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站立——聚焦学科教学,相约深度学习
经典共读|如何解放大脑,学到极致?——《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学习的本质与深度学习——开启深度学习基因的六把钥匙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之“深”
真正决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深度学习能力
以深度学习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变革
深耕新教育,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还给学生。具体的做法应该是据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
一,一册书学完,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
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
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把自主学习时间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
其一,“学为主”意识;
其二,“学而会”意识;
其三,“学在先”意识。
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
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
有些教师总喜欢用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应当做到“四统一”:
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
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
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
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
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
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
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不要将现成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再喂到学生嘴里,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
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为教的法规 实行“五要五杜绝”,教师应该“少教”
一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
二要摒弃缺乏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杜绝“满堂问”;
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
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
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实施“六讲六不讲”,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打岔,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
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
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教”要了解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让智力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
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这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才是教师智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