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跟陌生人说话!安全教育不能只动嘴

标签:
育儿 |
年关将近,关于安全问题小编又要给大家提个醒啦!
美国儿童很天真,引“狼”入室太大意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教育部门日前为那里的儿童制作了一期名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名男性员工会乔装成“送货员”,带着一些礼物和彩色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的孩子家中拜访。通过实验,有一半的孩子对陌生的“送货员”百般诱惑毫不理睬,搭话的也没有开门。但还有另一半的孩子,不但让“送货员”进门了,还带着“送货员”参观了自己的家。
对于热情的小家伙们,父母们可没这么轻松!要知道美国的家长是非常注重安全教育,可反反复复强调的“不给陌生人开门”原则竟被忘得一干二净,丝毫没有引起警惕。对此教育部门和市民代表拟定出了一份“家庭安全手册”:
美国儿童安全准则12条
独自在家时有陌生人来敲门,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妈妈正在忙(睡觉)。”不论任何理由不要给他开门。
接听陌生人电话时,不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地址、此刻有谁在家里等等,只要个家里相关的信息都不要说。
想到哪里玩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知道。
在未满18岁之前,自己出门要和朋友结伴。
不要肚子一人去公共场所的洗手间。
无人的大楼、门道、楼梯不要去玩,在黑暗的地方不知道会有什么在等待你。
有任何不好的事都可以打电话报警。
不接受任何陌生人给的东西,特别是食物、玩具等等。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坐陌生人的车,哪怕他认识你爸爸妈妈。
如果陌生人说:保证带你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或和你玩好玩的游戏,不要相信走,更不能跟着走。
不要跟别人说家中近期有外出旅游计划。
如果陌生人把身体的任何部位放在你的肩膀上,最好的办法是大声尖叫:“我不认识他!”或大喊:“救火啊!”(救火一般能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且能让大家愿意伸出援手。)
好点子提供——请你说出密码
不久前,微信朋友流行一则小故事:某小学门口有个号称来接孩子的人,对一个8岁的小女孩说:“你妈妈今天不能来接你了,我是你妈妈的同事,我来接你,我认识你,跟我走吧!”小姑娘看看他笑笑说:“那你告诉我接我的密码?我和妈妈有密码的,妈妈说只有她相信的人才知道这个密码!”这下坏人一下傻了眼。原来这个小女孩的妈妈为了预防万一,平时就和小女孩约定一个约定的密码,任何人来接女儿都必须说对密码才行!
这个故事不论真假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毕竟教会孩子防骗,保障他们的安全是每个父母都要做的事。而这件事绝非一日之功,而在于平时养成的习惯。平时在训练孩子的时候可以问他们一些小问题,比如:“下雨下雪,有陌生人说他用他的车带你回家,你会跟着走吗?”或者“如果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有陌生人来敲门说是邻居来借东西,你会答应吗?”
这些小问题都是考验孩子们安全意识的,虽然孩子可能不能马上理清思路,但是要告诉他们正确的应对方式。但要注意别让他们以为帮助他人是错误的事,这仅仅是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要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而同时,父母在电影、电视节目中寻找一些教育孩子的机会。比如看到有拐卖儿童的新闻,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和孩子讨论一下安全话题,听听孩子的想法,他们往往会更专注。
小编荐书:《我的第一本安全手册》(这是一本给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的书,用来提醒、警示家长和教导宝宝从小了解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使我们的宝宝在家长没留意或疏忽间也能自我保护,健康地茁壮成长。)
http://s1/mw690/002I4RC7zy6PFe0DohW8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