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岁,孩子理财教育的“黄金期”千万不要错过!

标签:
育儿 |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给儿子的家书中写到:"巨大的财富也是巨大的责任";"你要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他在信中给儿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聪明的国王想编写一本智慧录,以飨子孙。他的大臣们快马加鞭,完成了一本十二卷的巨作,老国王看了嫌太长,令他们浓缩;大臣们几经删减最后剩一本,国王还是不满意,最后,大臣们将这本书又浓缩为一章,然后,减为一页,最后,凝练成一句话——"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就是智慧书的全文。
不劳而获是人性的弱点,只要有条件,人就乐于等着天上掉馅饼。许多家境殷实的孩子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容易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洛克菲勒家族为了避免孩子被财富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都用尽心思,并制定了一套祖辈相传的教育计划,不但家族富可敌国,而且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神话。小约翰·洛克菲勒鼓励劳伦斯等孩子做家务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奖一笔钱;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5美分;劈柴火也有价钱。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分别在7岁和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每双皮鞋2美分……这些奖励机制,让家里的孩子从小就摒除了不劳而获的思想,认识到劳动所得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赋予孩子有偿意识和责任感。父母要告诉孩子钱不是凭空来的,风刮不来钱,雨下不来钱,要想得到钱,必须付出劳动。
光给孩子讲道理不行,必须让孩子亲身体会钱来得不容易。不劳而获思想是滋生假、恶、丑的祸根,一个人的机体如果埋下这一毒瘤,会不断派生出贪婪、敌意、妒忌,乃至仇恨。所以,美国人鼓励孩子自己卖旧玩具、打零工、摆小摊、搞小发明和创意挣钱,让孩子从小通过亲身体验学会珍惜财物,自食其力。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儿童应从3岁开始就有经济意识。“3岁开始辨认钱币,认识币值。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9岁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10岁懂得节约零钱。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由此可见,儿童财商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
其实,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巴西等一些国家,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管齐下,理财教育已列入了中小学的必修课,孩子从小学起就可以进行理财实践。但是,在中国,虽然很多家长已经有了财商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很少有人能从三岁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主要是家长不知道如何做,谁来做,以及怎么做。因为,很多家长自身并不太懂理财知识,不具备理财能力,因为无法教育孩子。还有的家长虽然懂得一点,但不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这些鼓噪乏味的知识传达给幼小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