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蛹:关于教育的不可能性

标签:
关于结果莎翁学系艺术系育儿 |
分类: 感恩教育读本 |
《许多孩子,许多月亮》(以涂鸦对抗填鸭)一书中有一段关于教育的不可能性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作者蓝剑虹通过解读尼采的哲学概念来展开这一思考。
之前教学中碰到的一些案例,想起来其实都是这个看不见“无法意识”(无意识)的运作影响。而让我隐约感觉到忧心的是,这个运作的威力常常比我们所能预估的来得更强更有力。
精神分析的创始者弗洛伊德曾提到“教育”是一种不可能的志业。这让我想到尼采对于知识传递过程的“无的放矢”说法:真正的知识传递的过程,像是有人用力拉满弓射箭,但是不瞄准,而是朝任何不知名之地随意射去。箭会搁在某地,而随后有人把箭捡起来,仔细端详,以其一己之力改造后,再同样拉满弓用力,也是一样朝下一个某地随意射出,而后,不知会有多久,有人经过,再捡起,再往下一个地方射出。这就是知识之传递“无的放矢”的过程。
这个“无的放矢”和“不可能的志业”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一点,来看一下史实就可以理解了:无人能解释,何以西方戏剧能在人类文明初期的古希腊一出现就立即地造就其高峰,仿佛平地拔起的高山;也无法解释何以要等到一千多年后,才又出现一个莎士比亚,而又得等上三百多年到十九世纪时,欧洲才发现莎士比亚,这次捡起箭的人是德国的歌德和法国的雨果,这期间宛如漫漫长夜,而那把箭就一直搁在那里,一直到下一个人出现捡起。直自现今,莎剧从未停止搬演,大学中学甚至小学都熟知莎剧(至少有个《罗密欧和朱丽叶》),数千万学子知道莎翁读过莎剧,然而有谁真正发现那把箭?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教育的不可能性。
http://s10/mw690/002I4RC7zy6I5QboMXLe9&690
《许多孩子,许多月亮》(以涂鸦对抗填鸭)是众多“儿童美术教室”最为推崇的一本儿童绘画作品和美术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作者蓝剑虹为法国里昂第二大学戏剧学士、硕士,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博士。曾任台南小区大学讲师,中山大学剧场艺术系、台南大学戏剧创作与应用学系兼任讲师,开设戏剧史、戏剧理论、表演美学、绘画创作和儿童文学等课程。作者认为每个孩子都能透过画笔,发明他自己。孩子所拥有的包容性与可能性,如深邃的海洋一样充满未知。给他一支画笔,一点启发,就能创造出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书里的30堂美术课,从开放和探索出发,突破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思维,在与孩子的实际互动中,得到许多惊奇动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