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随笔
(2022-05-11 19:54:35)“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随笔
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涌现出众多的优秀文化,它是最古老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长达几千年,究其根本在于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身为语文教师,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应以语文课为媒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的目的。
部编版教材更加注重人文情怀,意在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涉及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具有多样性:有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忠义文化、山水文化、书画文化、手工艺术文化、民族团结文化……例如: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端午节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吃月饼之余还传递着团圆情感;重阳节提醒人们更加尊老爱老;寒食节怀念介子推与他的家国情怀……中国传统艺术见证着经典,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体现了庄重、典雅以及劳动者们无限的智慧与能力。岩画、青铜纹饰、水墨画等连接着生活与艺术;毛笔、宣纸、墨和石砚不仅是表达观念的符号,更是表情达意的形态;胡琴、琵琶、羌笛更是带人走入高山流水的境界;戏曲、服饰、剪纸等经典的传承一次次的证明经典的真谛……
现行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类型较多,但各种文化涉及的程度比较浅,尽管学生在课前已经搜集到一些相关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和资料的有限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还停留在表面。所以结合日常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特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方式:
一、 挖掘教材,立足课本
语文课本中,许多篇目涉及到中华传统文化,在课文学习中应尽可能多的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趣味。例如《腊八粥》一课,作者通过“等粥”“喝粥”两部分,加入形象生动的人物描写,不仅将八儿馋样子描写的淋漓尽致,还将腊八粥描写的美味香甜,令人垂涎欲滴。此处教学时需联系传统节日——腊八节,深入了解节日的来历、习俗,充分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又如《京剧趣谈》一课通过“马鞭”“亮相”两部分展示了京剧的重要组成,本课教学时需充分挖掘课本资源,拓展京剧的经典,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体会国粹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 联系学科,综合体悟
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外,还可以与道德法治学科、科学学科、音乐学科、美术学科等紧密结合,探索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后代知道我们的文化之根与文化形态,也要了解我们文化特色与文化优势。传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合理地利用它,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姿态万千,异彩纷呈。例如,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拓展古代“折柳送别”的送别文化,结合音乐学科,赏析歌曲《阳关三叠》,促进学生更深入的感悟诗人所传递的离愁别绪。又如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可联系道德法治学科,学习中国近代的革命历史文化,体悟伟大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三、 赏析古诗,强化联系
据不完全统计,现行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的古诗、古文达近130篇,所占比例较大,古诗古文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流传至今,简洁凝练的文字传递出意蕴绵长的哲理、情感,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推敲。同一个主题往往呈现众多优秀篇目。例如涉及七夕节的古诗有《乞巧》、《迢迢牵牛星》等,可以通过类比学习,感受同一传统节日的气氛,体悟不同诗人所传递的不同情感。另外,创设实践活动,进行文学常识问答、古诗默写等竞赛活动,在评比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中华经典诗篇的文字魅力。全班同学不同程度的积累了多首古典诗词,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热爱,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四、 创设实践,体验感悟
为了让学生更真切、更生动地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在教学中,除了与书本相联系,还不失时机地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课题进行中,我们开设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开设汉字课程,了解汉字起源,学习汉字发展史,练习钢笔、毛笔写法;学习剪纸、做花馍等传统手工艺;实地调查探访,了解“门匾”的不同含义;制作手抄报,记录不同节日的来历风俗及节日特色;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帮助家人做家务,在浓浓家庭氛围中感受团圆和睦;开展口语交际、辩论会,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开辟展览角,将学生设计的传统文化作品进行展览赏析……
五、 读写结合,记录经典
传统文化教育足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开拓未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结合乡村学生发展的特点,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语文学科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探索小学语文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途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我们满怀热情,积极探索,勇于行动,总会找到语文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