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苏州花卉画对考证园林花卉史的意义

明代苏州花卉画对考证园林花卉史的意义
明代苏州经济繁荣,人文会萃,在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出现一批以沈周为首的画家,他们的画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取代了当时画坛上宫廷画派的主导地位。这一群体世称“吴门画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等,人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史料记载,前后约有150余人,约占明代画家的五分之一。其派系形成后,世代相传,绵延不断,其中文徴明的学生与子孙就有30多人。吴门画派最盛时期,是在明代隆庆、万历、崇祯年间(1567-1644)。
吴门画派的作者有许多著名的山水、人物、花鸟画传世,但可惜近代因战乱等原因,已有不少珍品流入国外。吴门画派绘画中的花卉图,对考证我国园林植物栽培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水墨画或彩画,可以更确切的印证古文献中对花卉史的文字记载,更有一些画,补充了在古诗词与本草、花木专著及地方志中,未提及的园林植物,使我国的园林花卉史内涵更加充实。
一、 沈周的玉兰、白皮松、荔枝图等
沈周(1427-1509),“吴门四家”之首。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长洲湘城人,别业
“有竹居”,在今苏州湘城区阳澄湖镇沈周村。
图-2-沈周《辛夷墨菜图卷》辛夷图
沈周的花卉画有许多庭院栽培的草花,如鸢尾、萱草、玉簪、百合、蜀葵、黄秋葵、秋海棠、雁来红等,表明了明代苏州园林草本花卉种植现状。其中苏州博物馆珍藏的沈周《花鸟册·雁来红》图(图-5),又证明外来花卉雁来红在我国的演化史。雁来红,苋科,草本,原产印度,因入秋大雁南飞时叶转红得名。我国雁来红的庭院栽培,在宋代已见多首诗词记载,而沈周的这幅图画有两株雁来红,一株红叶,一株黄叶,正说明在明代雁来红栽培品种已出现新品种的变异。
图-5-沈周《花鸟册》雁来红
二、文徴明的建兰图
文徴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徴明,号衡山,学画于沈周。
苏州地产兰花主要是春兰与蕙兰,在唐代已有记载。文徴明的《漪兰竹石图》(图-6)最早证实了苏州在明代始有建兰栽培。此前南宋时苏州的郑思肖(1241-1318)、元代画僧普明(字雪窗 ?-1352)与明代沈周的兰花画多为春兰或蕙兰。明孝宗嘉靖癸卯年(1543)初夏,文徴明作《漪兰竹石图》长卷,从图卷的画面与文字,可以确定所画兰花是建兰。江浙所产春兰与蕙兰都在早春开花,春兰一茎一花,蕙兰花茎高出叶丛,一茎有花5-11朵。而文徴明的这幅画在题跋中谓:作画在“癸卯初夏”,是夏秋开花的兰花。画面的兰花一茎多花,花茎又多低于叶丛,附合建兰的开花的性状与特征。
图-6-文徵明《漪兰竹石图卷》(局部)建兰
三、唐寅的棕榈图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早年随沈周学画。
棕榈,古称栟榈,原产我国,是棕榈科中最耐寒的一个树种。苏州在唐代皮日休(834-902)诗《雨中游包山精舍》,记述了洞庭西山包山寺的棕榈。明末清初徐崧在《百城烟水》中记阊门内专諸巷宝林寺,园内有十景,其中一景为“栟榈径”。唐寅的棕榈画有二幅,一幅《西洲话旧》图(1519),画面是唐寅在棕榈旁的茅亭与好友西洲话旧,另一幅《班姬团扇》图(图-7),画班姬手拈纨扇,独自在棕榈树下悄然而立。这两幅画在棕榈史上,是较早以画形式反映出棕榈在江南园林中的景色。
图-7-唐寅《班姬团扇图》棕榈
四、仇英的水仙、园林盆玩图
仇英(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太仓,后移居吴县。出身寒门,初为漆工,为人家彩绘栋宇,后被画家周臣发现有异才,收为弟子,得文徴明称誉,知名于时。
水仙,原产地中海沿岸,大概在唐至五代时引进,在我国经长期人工栽培驯化,成为一种归化植物。19世纪初,国际植物学家,正式认定为一个变种,定名为“中国水仙”。中国水仙最初为单辨花,花冠白色,副冠黄色,称为“金盏银台”,五代时黄居寀(933-993后)的《水仙画》首次印证了这个单辨品种。南宋时杨万里(1127-1206)诗《千叶水仙花》最早提到重瓣水仙的变异,这个品种后来称为“玉玲珑”。明嘉靖丁未年(1547)仇英的《水仙蜡梅图》彩画(图-8),是画坛上最早一幅显示玉玲珑的彩图,画面在一枝蜡梅下,绘有一枝金盏银台与一枝玉玲珑,这幅画对考证中国水仙的演化史有重要意义。
图-8-仇英《水仙蜡梅图》(局部)水仙
明代盆玩,据文震亨的《长物志》(1634)称:“盆玩,时尚以列几案间者为第一,列庭榭中者次之,余持论反是。”这段话前者即所称之盆景,后者是在庭园中以树石配置的大型花坛。这种花坛,从仇英《汉宫春晓》(图-9)、《金谷园》、《贵妃晓妆》、《西廂记》等园林景色图中,可以看到当时庭榭盆玩在园林景观中的格局。
五、周之冕的琼花图
周之冕(1521-?),字服卿,号少谷,长洲人,擅写意花鸟画。
琼花,是在北宋王禹偁(954-1001)在扬州任军知事时,写了《后土庙琼花诗二首》(997),以后扬州太守欧阳修(1019-1068)又于庆历八年(1048)在树旁建“无双亭”,诗人韩琦、刘敞等赞“天下无双”,而闻名。百年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入侵,揭其本而去,次年,在原树遗根处出一芽,道士精心养护,数年后,树复原状。又经百年,树突然枯死
。此后,琼花为何物?何时始有?是否是“无双”?自南宋至明清一直争辩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