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有髯鸢尾德国鸢尾》(插图稿)
蔡曾煜
一、关于鸢尾
鸢尾类植物是花卉栽培中园艺化较早,种类丰富,国际上久负盛名的多年生草本花卉,现今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庭院种植、湿地景观及切花栽培。
1、中国的鸢尾
鸢尾在我国古代又称乌园、乌鸢,最早见于文字记述是在公元1 - 2世纪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古代对鸢尾与射干常易混淆,而对射干的记载还早见于公元前荀子(前313 -前238)的《劝学篇》。
鸢尾的取名是以其株形,形似鸢的尾巴而命名。鸢飞禽,又名黑耳鸢,俗称鹞鹰、老鹰,尾较长,常展开。五代十国时韩保升著《蜀本草》(934 - 965年)释鸢尾名谓:“ 叶名鸢尾,根名鸢头”。 鸢尾的庭院种植,在南朝名医陶弘景(452 - 536年)与唐代苏恭的《新修本草》(659年)中都曾提到,称“庭台多种之”,“此草所在有之,人家亦种”。
图1-明《本草纲目》鸢尾
图2-宋《图经本草》蠡实
图3-清《植物名实图考》白花射干(蝴蝶花)
图4-《春晖堂花卉图说》石蝉花(玉蝉)
2、外国的鸢尾
公元前2000 -前1400年,在埃及、古希腊的建筑浮雕上,就刻有鸢尾的图案,是表现雄伟与威力的象征。(图5)
图5-法国古建筑上的鸢尾浮雕
国外称鸢尾为爱丽丝(Iris),植物学上鸢尾属的学名,拉丁文也用这个词。在希腊语中Iris是彩虹的意思,传说希腊神话中爱丽丝是海神奈普丁的孙女,是家族中最美丽的孩子,以后又成为女神海娜的得力助手,当善良的人逝世时,由她从彩虹桥下凡,将灵魂带回天国,因此希腊人常在墓地种植鸢尾或在墓碑上刻上鸢尾,以托付爱丽丝将亲人灵魂引向天国。在欧洲常将鸢尾比作一种神圣的花卉,以鸢尾三瓣向上的花瓣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瓣下垂的花瓣代表父、母与子女,或代表国家、教会与家庭。法国相传在第一位皇帝登基时,上帝曾送去一朵鸢尾花 ,因而法国人就定香根鸢尾(又名金百合)为国花。
由于许多神奇的传说,鸢尾已成为欧洲皇家花园种植的重要花卉,同时也表现在建筑、服饰、器皿等方面作为一种象征圣洁的图案。荷兰著名画家雨果•高斯(1435 -1482年)与梵高(1853 - 1890)都有以鸢尾为主题的名画。欧洲从19世纪开始,还利用鸢尾提炼香精及加工制造具有独特风味的葡萄酒与啤酒。(图6、图7)
图6-15世纪荷兰雨果•高斯的鸢尾与百合图
图7-17世纪欧洲鸢尾木刻画
鸢尾在国外栽培应用广,园艺品种多,商品化程度高的种类有德国鸢尾(
I . germanica )、西班牙鸢尾( I .
xiphium )、香根鸢尾(
I . pallida
)、花菖蒲( I . kaempjeri
二、关于有髯鸢尾
鸢尾科鸢尾属的植物,世界约有300种。对于鸢尾的植物分类,植物学家有很大的争议,根据形态、性状、地理分布、染色体等不同,出现过好几个不同版本的系统分类方法,较有影响的是1953年劳伦斯(G. H. M. Lawrence)提出的分类,他将鸢尾属植物分为鸢尾、尼泊尔鸢尾、西班牙鸢尾、西西里鸢尾4个亚属,并根据性状又在亚属下划分为组、亚组与系。其中在鸢尾亚属中根据花瓣的特点,提出了有髯鸢尾亚组与无髯鸢尾亚组两个类型。
鸢尾类的园艺分类,常根据地下茎的不同形态分为根茎与球茎两个大类。在常用的栽培鸢尾中大多属于根茎类鸢尾,其地下茎根状或在根茎部分粗壮、肥大(图8),如德国鸢尾、花菖蒲、蝴蝶花等。球茎类鸢尾则是地下茎发育成为球状的鳞茎(图9),如西班牙鸢尾、荷兰鸢尾等。在根茎类中,又按花冠上垂瓣的附属物,分为有髯、无髯、饰冠三种类型。
图8-德国鸢尾的根茎
图9-荷兰鸢尾的鳞茎
鸢尾类的花器有花被6枚,分内外2轮,通常内轮3瓣称为旗瓣,外轮3瓣称为垂瓣(图-10),在垂瓣基部有毛状附属物的称有髯鸢尾,如德国鸢尾(图11)。有冠状附属物的称饰冠鸢尾(图12)如鸢尾(蓝蝴蝶)。无附属物称无髯鸢尾,如花菖蒲等。
图10-鸢尾的花器结构
图11-德国鸢尾垂瓣的髯毛
图12-鸢尾垂瓣上的鸡冠状突起
2、有髯鸢尾
有髯鸢尾也称须毛鸢尾,是对在垂瓣上具有髯毛特征的一类鸢尾的统称。它实际包括了一批原生种与一群杂交种。有髯鸢尾是近代花卉园艺中发展迅速、花形花色变化惊人、园艺品种增加极多的一类观赏植物。这些原生种大多数分布于欧洲各地,包括了德国鸢尾、香根鸢尾(银苞鸢尾)、黄褐鸢尾(I . variegata)、无叶鸢尾(I . aphylla)等等。有髯鸢尾的杂种在16世纪末已有很大发展,1840年发布的品种名录,已有100多个,但在1895年以前这些鸢尾大多为二倍体,19世纪以后欧洲与美国对鸢尾做了大量的杂交育种工作,特别在有髯鸢尾中出现了许多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等多倍体新品种与两季花品种。
有髯鸢尾通常在园艺分类上,根据花莛高度分为三类(也有分成四类或六类),高生类花莛高于70,中生类为30-70,矮生类花莛低于30。高生有髯鸢尾在鸢尾类花卉的品种中是最为美丽灿烂的一群。
三、关于德国鸢尾
1、德国鸢尾与有髯鸢尾
德国鸢尾与有髯鸢尾是两个常易混淆的名称。严格说德国鸢尾应该是有髯鸢尾中的一个种群,但在习惯上又将有髯鸢尾泛称为德国鸢尾。
实际上德国鸢尾(I . germanica)是原产欧洲的一个天然杂交种,也是现代有髯鸢尾杂交育种的重要亲本。现在庭院与园林种植的有髯鸢尾,大多为园艺杂种,已习惯统称为德国鸢尾,其学名常用Iris ×germanica 来表述。园艺栽培种是在属名后加单引号进行表述,如品种‘魂断蓝桥’学名为Iris‘ Blue Staccato ’等(图13)。
图13-魂断蓝桥(Iris‘ Blue
德国鸢尾在我国清初已有引进,清康、雍、乾三朝宫廷画师朗世宁(1688-1766)的《花鸟图册》中,有一幅鸢尾画,十分明显的画出了德国鸢尾花瓣上髯毛的特征。(图14)
图14-清 郎世宁《花鸟图册》中的德国鸢尾
2、德国鸢尾的栽培
图15-德国鸢尾中高秆品种之一
图16-德国鸢尾中高秆品种之二
图17-德国鸢尾中高秆品种之三
图18-德国鸢尾矮秆品种
(1)德国鸢尾的生育习性
德国鸢尾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叶狭长,基生,成2列排列。叶下部叶鞘部分常沿中脉对折,使互生叶基部重叠抱茎。花被6枚,分内外2轮,外花被片,内面基部有各色髯毛,是品种区别的标志之一。根茎部分粗壮肥大,是重要的养分贮藏器官与繁殖器官。
在长江流域,德国鸢尾冬季休眠,约在3月初萌发新叶(图19),4月上中旬在发育良好的植株顶端出现花蕾,并在主茎基部有新的芽与分枝发生。4月中至5月初开花,花茎高度约30-70cm(图21)。矮生品种开花较早,有春秋两季开花品种(图20)。花后,新生根茎迅速储存养分而肥大,老根茎逐渐枯萎,新的花芽开始孕育。夏季进入半休眠状态。夏末至晚秋,德国鸢尾进入第二个生长旺期,地下部分分殖明显,新的分枝与芽盛长。11月后随着气温下降而转入冬眠。
图19-德国鸢尾根茎与新芽萌发
图20-德国鸢尾的两季花品种 “不朽白”
图21-德国鸢尾全株
德国鸢尾抗旱、抗寒能力强,喜阳光充足,夏季适当蔽荫。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必须排水良好,忌积水。对土壤pH值的适应范围在6-8之间。
(2)德国鸢尾的栽培管理
德国鸢尾移植时期,主要在春秋两季,而以秋植为好。春植宜在开春后,新叶萌发前进行。秋植在10月初进行,此时花芽已经形成,并使新株在进入冬季休眠前,有一个多月左右的时间,恢复生长,发展根系,以利第二年的生长发育与景观效果。对老根茎分割时,每丛新株宜具2-3个芽苗,切割后用杀菌剂消毒,并放置于荫凉处干燥2-3天,待伤口愈合后栽植,以防止病菌感染。栽植行株距为60×30,栽植时忌深埋,应使根茎部位顶端稍露出土面。栽植行可以作20左右高的高垅进行条植,种植后,约经3-4年分植一次。
德国鸢尾生长期可进行2-3次追肥,第一次在早春萌芽前,以补充春发后植株生长与开花的营养需要。第二、第三次在花后与秋发前进行,以磷钾肥为主,以利花芽分化与秋季根茎发育的需要。德国鸢尾施肥时应注意氮肥量不宜过多,否则易引发茎腐病与根腐病。
德国鸢尾的园艺栽培种,在栽培过程中,防治软腐病的发生,是种植成败的重要关键。软腐病在南方常在花后,6-7月梅雨期暴发,严重时会遭到毁灭性摧残(图22)。
图22-德国鸢尾的软腐病
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寄主很广,病源菌是软腐欧氏杆菌,通常通过雨水、灌溉、肥料及昆虫传播,病菌从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后,在厌气条件下繁殖。德国鸢尾的植株受侵后,在地表处的茎叶,出现水渍状病斑,随之腐烂发臭。欧氏杆菌的生长温度范围在9 -40,最适温度为25-30。土壤PH值在5.3-9.3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 7.2为最适宜。软腐病的发展,需要高湿的环境,欧氏杆菌在室内干燥2分钟,或在培养基上晒10分钟随即死亡。根据欧氏杆菌的上述性状,防治软腐病可以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严格进行土壤管理
分栽时切割刀具要消毒,切割后需待伤口干燥愈合后再种。
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危害,防止地下根茎造成伤口。
避免淋水与高压浇水,防止水滴溅及健株,传播病菌。
注意夏季通风,清除杂草、枯叶,降低生长环境温湿度。
发病初期,与发现另星病株时,加强药物防治。常用农药有:100-150单位农用链霉素,灭杀细菌与真菌兼用的1000倍可杀得或灭菌成。
在发病单株根茎部撒石灰,防止蔓延。
及时挖起病株,清除根茎的腐烂部分,保存健壮的茎节与分蘖,对伤口进行消毒、干燥后,暂贮于空筐或假植于砻糠灰、木屑、河砂、珍珠岩等无菌、排水良好的基质中,待9月下旬秋凉后,重新种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