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清·蔡云及其《吴歈百绝》有关资料
蔡云及其《吴歈百绝》
诗神一笑 2016-02-14
18:05:16
《吴歈百绝》一卷,元和蔡云撰。1764-1824年
“吴歈”一词最早见于《楚辞•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王逸注:“吴、蔡,国名也;歈、讴,皆歌也。”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吴歈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李善注:“歈,吴歌也。”蔡云所作《吴歈百绝》,以七言绝句写吴中风土习俗,内容涉及农事、蚕桑、节日、游乐、交际、气候、赛神、祭祀、商务、饮食等诸多方面,且能旁征博引,考其源流,尤为可贵。
《清诗纪事》收蔡云小传,材料多取自叶廷琯《蜕翁所见诗录•感逝集》:
蔡云,字立青,号铁耕,江苏元和人。嘉庆九年甲子贡生。有《借秋亭诗草》六卷、《吴歈百绝》一卷。叶廷琯《蜕翁所见诗录•感逝集》:“铁耕明经为诸生日,以制义负重名,每见赏于学使者及书院主讲,即当道大吏,亦无不知其名,而省试辄不售。嘉庆甲子以学行俱优贡成均。平时执经从学者常数十人。身后门弟子程赓堂孝廉为刻《如兰馆制义》、《铁翁小品》两编。又辑刻其《借秋亭诗草》六卷,附《吴歈百绝》一卷。江韬庵丈序之,谓明经之时文惨澹经营,一字不肯苟下,其为古今体诗亦然。余读之果如其说。气魄虽未甚沈雄,而词旨修洁,格律精整,殊足自成一家。至于表扬节孝考证故实,亦必推阐详尽,绝无率易之笔。余昔于赓堂家晋谒获闻绪论,后复与校刊诗文之役,故略得其梗概。在日诗名不甚著,盖为制义所掩也。难后从友人借读选存九十四首。明经卒于道光甲申,齿才逾六十。性嗜饮,凡遇作诗文,尤须以酒助其心思。一壶两碟,常设案头。更善鉴别古钱,著有《癖谈》一书,考订精确。赓堂亦曾刻之。惜其本今不可得矣。”
叶廷琯(1792—1869),字紫阳,号调生,晚号蜕翁,吴县人。《蜕翁所见诗录》分前后两编,前编十卷,一题《感逝集》,有光绪六年滂喜斋刻本。程赓堂,名岭梅,蔡云门生。蔡云殁后,文集多赖赓堂辑刻乃得以流传,可见师生之谊匪浅。叶氏文中所涉及的蔡云生平,多亲闻于赓堂,当可据信。
蔡云生平著述颇多,叶文中提到的就有《如兰馆制义》、《铁翁小品》、《借秋亭诗草》和《癖谈》。《借秋亭诗草》五卷,补遗一卷,附《吴歈百绝》一卷,初刊于道光十年(1830)。据《吴县志•艺文考四》载,此书尚有八卷本,卷前有江源、石韫玉二人序,不知此“八卷本”是否就是道光原刊本。但无论如何,《吴歈百绝》最初是作为《借秋亭诗草》的附卷而刊行于世的,则是实情。
然而在刊本问世之前,《吴歈百绝》已有钞本流传。顾震涛《吴门表隐》卷十九:“蔡云,字铁耕。孝友廉介,亲戚有求辄分馆榖赒之。课徒严厉,成名者盛。著有《借秋亭古文赋钞试帖制艺》、《铁翁小品》、《阴骘文》、《试帖》行世。(吴歈钞传)”(P314)《吴门表隐》成书于道光十二年(1832)以后,道光十四年(1834)由小辟疆园刊刻。此时《借秋亭诗草》已有刊本,而《表隐》所录蔡氏著作中并无《诗草》之名。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条目所依据的资料来源是一本题为《吴歈钞》的书。所谓“吴歈钞传”,当指附在《吴歈钞》中的作者小传。
“吴歈钞”这一书名,周作人文章里也提到过:“三十六七年前在东京旧书店买得顾禄著《清嘉录》十二卷,日本天保八年(清道光十七年)翻刻,记吴中一年间的风俗,觉得很有趣味,其中多引蔡云《吴歈》,亦多佳作,不知共有若干首。后来又搜得蔡云《吴歈抄》二卷,天保五年刊巾箱小本,即从《清嘉录》抄出者,上下卷共得七十四首,
以为蔡氏之作尽于此矣。”(《旧书回想记》,收《书房一角》卷一)在同一篇文章里,周作人又说:“《清嘉录》刊于道光十年,意其时所引(《吴歈》)即据《借秋亭集》本,惜只采其四分之三,又原诗均有小注,录中亦不及引,今得见原书,极可喜也。”之后就从“《吴歈钞》所缺”的“二十六首”诗中,抄录了他认为“颇多趣味”的两首,即“潜投红刺姓名轻” 和“耍煞儿童十数天”。
按照周作人的说法,和刻本《吴歈抄》中所收《吴歈》系出自《清嘉录》引文,共有七十四首。此说颇为可疑。原因有四:其一,《清嘉录》引《吴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诗引用,一律冠以“蔡云《吴歈》”;一种是只引两句,一律冠以“蔡铁翁”。前者共七十二处,后者共十六处,无论怎么算,都与“七十四首”不符;其二,周文称“原诗均有小注,录中亦不及引”,亦误。《清嘉录》中引用《吴歈》小注的地方不止一处,如卷一“打灯谜”的案语中,就质疑《吴歈》的注文“谜以西厢曲为主,余弗尚焉”“顾有不尽然者”;其三,周作人摘录的两首“佚诗”。第二首“耍煞儿童十数天”的后两句,分明就出现在《清嘉录》卷十二“压岁盘”的案文里;其四,顾禄《清嘉录》十二卷于道光五年(1825)付刊,梓成于道光十年(1830)。次年随船传入日本,广受重视。道光十二年(1832)五月,顾禄远道托人带扇头题诗及画赠日本学者朝川鼎,并请他为《清嘉录》题词,于是朝川鼎便与友好积极商洽擘画《清嘉录》的翻刻事宜。日翻刻本于道光十七年(日天保八年,1837)丁酉七月刻竣。(见来新夏《清嘉录》前言)巾箱本《吴歈抄》刊于天保五年(1834),此时和刻本《清嘉录》正在筹划或翻印中,尚未问世,日本人没有理由特意从《清嘉录》里析出两卷《吴歈抄》来率先印行。
综上所述,即便无法断言“天保本《吴歈抄》”和“《吴门表隐》所记《吴歈钞》”之间是否存在承继关系,但至少也可以确定,前者并非如周作人所说,是“从《清嘉录》抄出者”,而是另有所本。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清嘉录》(1825)、《吴门表隐》(1832)、天保本《吴歈抄》(1834)三书,都仅作“吴歈”,而未缀以“百绝”。这或许能表明蔡云在创作这些风俗绝句时,并没有预先设定数目,而是随写随录,在文友之间传阅赏玩。
今天所能见到最早的蔡云生平资料,是刊于道光甲申(道光四年,1824)王氏校刊本《蔡氏月令》卷首的小传,这篇小传周作人文章中亦曾提及,全文如下:
先生讳云,字立青,号铁耕,晚年更号铁翁,惟靖其原名也。曾祖王祯,字屏山,康熙丁卯举人,官四川仁寿知县。祖芹,字雪园,府庠增生。父大鋐,字银槎,吴庠附贡生。先生孝友性成,人无间言,性方正谨饬,尤廉介,不妄取于人。而亲戚中有贫不能给者,辄分馆榖以赒之。少禀庭训,后从学于舅氏沈孝廉鐄。年十六受知于刘石庵学使。家贫,虽瓶无隔宿粮,手执一卷,寒暑晨昏弗辍也。故学益邃,文日益有名,旋食饩。每逢岁科两试,暨紫阳院课,辄冠军。甲子省试,卷呈诸堂,以额满见遗。即于是秋,刘询芳学使以优行贡入成均。戊辰以后,遂无意于科名矣。平日课徒严厉中寓循循善诱之方,故门下士得先生之教登贤书、捷南宫者,科不乏人。其余补博士弟子员者,不下百余人也。喜作诗及古文,每为彭二林、汪大绅前辈所见重。家蓄古泉甚富,自秦汉而上,以下逮元明,靡不备焉。家居酒一壶,书一卷,或篆刻小印、摩挲古泉以自娱。所著有《月令》上下两卷、《癖谈》六卷、《借秋亭制艺》、《铁翁小品》、《阴骘文试帖》、《阴骘文诗笺》及《借秋亭古文赋钞试帖诗集》。先生以乾隆甲申七月初四日卯时生,以道光甲申五月初十日亥时卒,年六十有一。配张氏,先卒。子锡昌,吴庠生,亦先卒。今嗣从姪子为孙,名光袭。
对比《吴门表隐》所记,不难看出前者即脱胎于此。小传写于蔡云去世后不久,十分详尽地介绍了其字号、家世、经历和著作,语气谦恭,非亲近之人不能为也。因蔡云著作身后多为其门人程岭梅整理刊印,则此篇小传出自程氏之手的可能性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小传所录蔡云著作中,亦无《吴歈百绝》,这就再次证明,至少在蔡云逝世当年,《吴歈》还只是以抄本的形式在小范围内传播,“吴歈百绝”的书名尚未确立,或尚未广为人知。
道光十年初刊本《借秋亭诗草》流传甚稀,历经洪杨之乱,书版已失。同治十一年(1873),又有了一种根据苏雅卿重钞本刊印的《吴歈百绝》单行本,前有暨阳王尔度篆题,后有吴县石渠跋。这个版本的《吴歈百绝》周作人和王伯祥均有藏,后者因其罕秘,特为手抄一部深锁柜中。王伯祥还注意到,蔡云之所以有《吴歈百绝》之作,实发萌于对其先祖蔡邕《月令》的笺注:“蔡氏承乡先辈惠氏之学,尝辑汉蔡邕《明堂月令论》、《月令章句》、《月令问答》为一书,以《月令集证》附之,名曰《蔡氏月令》,是能光扬先志以自张门户者。此《百绝句》即由此启示而作,其非无根之谈可知。”(详见《庋榢偶识续编》卷二)此说殊为独到。(附记:2002年百家出版社《姑苏竹枝词》中收入的《吴歈百绝》即以同治本为底本,校以光绪十八年(1892)刘葆麟抄本。两者在词句上略有出入。)
前此一年(同治十年,1872),书法家姚孟起手录《吴歈百绝》一册,赠于沈秉成。民国初年,姚氏后人以《小楷吴歈百绝》为名,石印出版,民国六年重印。
1980年,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油印《吴歈百绝》一五〇本,据唐文所写《前言》称:“《吴歈百绝》一书,从未刊刻过,仅有著名书法家姚孟起的手写石印本,印量也不多。姚写本与作者的手稿本,文字上有出入。手稿用墨笔写,用朱笔涂鸦修改,说明作者写是书,态度是认真严肃的。此次据作者的手稿本整理重印,除加标点外,一仍其旧,未予改删。”据此可知蔡云的手稿本尚存世间。我曾特意将此“油印手稿本”与“姚写本”、“同治本”对读一过,发现“油印手稿本”和“姚写本”出入甚微,且两者卷首都没有蔡云《自叙》,当属同一系统。反而“同治本”的字句和前两者相差较大。“同治本”以苏雅卿重抄本为底本,其实就是“道光初刻本”;“姚写本”早于“同治本”一年抄讫,或许即据“稿本”所出,亦未可知。
根据目前掌握到的材料,我们可以试着为《吴歈百绝》的版本情况拟定一张时间表:
1824年(蔡云卒年)以前,随写随录,以《吴歈》之名在友朋间传抄;
1825年,顾禄在《清嘉录》中引用了不少《吴歈》的内容,所据当为抄本;
1830年,程岭梅对《吴歈》抄本(甚或是稿本)进行整理编排,厘为一卷,以“吴歈百绝”之名附刊于《借秋亭诗草》之后。(此初刊本流传极罕,收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十四册。)
1832年,顾震涛在撰写《吴门表隐》“蔡云”条目时,即参考了《吴歈》抄本前所附蔡云小传(此小传即道光甲申年冠于《蔡氏月令》卷首者,作者极有可能是程岭梅)。
1834年,日本据一种《吴歈》抄本刻成《吴歈抄》两卷。
1872年,姚孟起手录《吴歈百绝》一册,赠沈秉成。所据底本不详。
1873年,因道光本书版久失,《吴歈百绝》据苏雅卿重钞本刊印单行本,前有暨阳王尔度篆题,后有吴县石渠跋。
1892年,武林刘葆麟手抄《吴歈百绝》一册,后附无名氏《吴歈三十绝》。
1980年,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据蔡云手稿本油印《吴歈百绝》一五〇本。
2002年,百家出版社《姑苏竹枝词》中收《吴歈百绝》,以同治本为底本,校以刘葆麟抄本,校对粗疏,颇不足观。
蔡云作为一个科场失利、晚境凄清的小文士,以传授八股法门谋生,业余时间寄情诗酒印泉,关注乡邦风俗衍变,虽无经世之才,却懂得生活情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人物,遗落在历代文苑中的应该为数不少,很值得世人好好发掘。
附记一:
同治十一年本卷首蔡云《自叙》,为他本所无,兹照录如下。
原夫端委启土,丽谯通风,解牛之刀还南,化虎之剑腾上。故庠校则崇文好礼,蒸斯秀良;而里闾则角胜争雄,浸以奢侈。不见服珠馔玉,王孙炫其燕居,亦思返朴归淳,圣主殷其属望乎!云地著吴市,天生吴呆,小唱吴歈,粗谈吴俗。揽一年之胜概,搜三邑之新闻,贮谣谚于诗瓢,藏箴规于笑柄,盖随时随事,可咏可歌矣。他若正元汲井,日衡轻重之平;上八观星,夜卜雨旸之吉。米花将爆,火市投琼,饧粥初煎,水车夺锦。忙踏青之纤步,豁看绿之远眸。雕李核以垂腰,祝同鸠杖;制荷盘而稽首,乞得珠丝。露田收点墨之方,云刹逐摊前之戏。初冬展墓,节忌烧衣;残腊祛瘟,人争啜粥。邻里两相暖热,门首烧盆;田蚕大有收成。竿头缚炬。儿喧巷曲,召卖余痴;婢击灰堆,责偿如愿。凡斯旧记,殆虽覙陈,既凭目睹而为言,宜置耳闻于弗录者也。惟是有音操土,无才炼都,且听清嘉,乌知巨丽。效韩氏岁华之纪,月令分排;拾范村乐府之遗,方言备采。标题两字,名已著于楚词;断句七言,节未谐乎巴舞。敢冀輶轩之俯听,聊供志乘之旁搜云尔。蔡云自叙
附记二:
蔡云生平,以《蔡氏月令》卷首小传及《清诗纪事》所载最为详尽。近又于顾承《吴门耆旧记》中,得蔡氏小传一篇,记其早年事,为作者亲历,殊可征信,故录于右。
蔡云,字立青,原名维靖,字安叔,号铁耕,元和县学生。负文名四十余年,又工诗,汪家南先生亟称之。嘉庆二年冬,予与张云迁及安叔游查山,同宿六浮阁。六浮阁者,明李长蘅所名,欲建未果,而张氏成之者也。明日读《檀园集》,望六浮,止得其五,云迁曰:“吾知之矣,其一浮者,殆檀园自谓,如欧阳六一之意乎?”安叔曰:“山以查名,盖取浮查之意,或即指此山,以为亦一浮耳。”越日,为长句以示予,其词曰:“查山之阳六浮阁,五松旧主创营作。命名实始李长蘅,传播词坛今胜昨。点点青螺浸具区,近多亏蔽远糊糢。七十二峰俱我有,取之不尽何其迂。当窗展读檀园稿,十千未办标题早。定然夜宿山人家,便缚茅亭亦草草。六浮不解意云何,五浮迭见于诗歌。岂其涉笔失检点,继此遂以讹成讹。主人大笑吾知矣,正同六一欧阳子,浪游踪迹等飘萍,一浮或即檀园是。予谓一主延五宾,意者指山不指人。查山得名良有据,如查浮在湖之滨。小长芦记绵津叙,遄喜释山尤覙缕。为长为白及为茅,如笠又如箭与苎。亟呼士人细问之,其右五浮若列眉。首锐末歧乃非两,箭苎合一毋庸疑。诗翁触境偶会意,旧额大书真好事。纷纷著屐有谁传,便是才人十无二。即今少长六人游,相看各叹浮生浮。安知阁名不为我辈设,但愿此诗此阁俱长留。”安叔晚年失子,遂托于酒,抑郁以终。
长洲顾丈醉经,予二十年前识之亡友王子阳坐间,不数语别去。自后不相知闻。今蒋君霞竹传示此书,读之,淳朴古淡,如见其人。并子阳姓名亦在简中,怀旧之思,曷可已乎?道光丁酉(1837)秋九月之朔,常熟赵允怀跋。
案:顾承(1757—1841),字燕谋,号醉易、醉经,江苏长洲人。所著《吴门耆旧记》一卷,有同治十三年(1874)虞山顾氏刻《小石山房丛书》本。(收《苏州史志资料选辑》第三十九辑P141,2013年)
附记三:
蔡云著作,《江苏艺文志•苏州卷》中列有详目,今略作增补修订,以供同好查检之便。
蔡氏月令二卷 经部礼记类 存
蔡邕撰 清蔡云辑
(1)道光四年(1824)王氏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2)《龙溪精舍丛书》本。
汉书人表考校补 史部传记类 存
(1)《广雅书局丛书》本。
(2)《聚学轩丛书》本。
(3)《丛书集成初编》本。
(4)《二十五史补编》本。
(5)《元和蔡氏所著书》本。
续人表考校补一卷 史部传记类 存
(1)《聚学轩丛书》本。
(2)《二十五史补编》本,作《续汉书人表考校补》
元号略补遗一卷 史部政书类 存
(1)《聚学轩丛书》本。
(2)《元和蔡氏所著书》本。
元号略续校补 史部政书类 存
(1)《聚学轩丛书》本。
(2)《元和蔡氏所著书》本。
癖谈六卷 史部金石类 存
(1)嘉庆间原刻本,见《来青阁书目》第2期。
(2)道光七年精刻本。
(3)《式训堂丛书》本
(4)《校经山房丛书》本。
(5)《丛书集成初编》本。
(6)《元和蔡氏所著书》本。
(7)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
吕子校补献疑 子部周秦诸子类 存
(1)《聚学轩丛书》本。
(2)《周秦诸子斠注十种》本。
(3)《元和蔡氏所著书》本。
续吕子校补献疑 子部周秦诸子类 存
(1)《聚学轩丛书》本。
(2)《元和蔡氏所著书》本。
补校庭立记闻 子部杂学类 存
(1)《聚学轩丛书》本。
(2)《元和蔡氏所著书》本。
读瞥记校补 子部杂学类 存
(1)《聚学轩丛书》本。
(2)《元和蔡氏所著书》本。
铁翁小品 子部杂学类
如兰馆制义 集部别集类
蔡云撰 门人程赓堂辑刻
以上二种见叶廷琯《蜕翁所见诗录•感逝集》。
借秋亭诗草五卷补遗一卷吴歈百绝一卷 集部别集类 存
(1)道光十年(1830)程岭梅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2)2010年《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十四册,影印。
按:《吴县志•艺文考四》作《借秋亭诗草》8卷,有石韫玉、江源序。
吴歈百绝一卷 集部总集类 存
蔡云撰并辑
(1)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苏州市图书馆藏
(2)光绪十九年(1893)武林刘葆麟抄本,苏州市图书馆藏。
(3)《借秋亭诗草》附。
清白士集校补四卷 集部别集类 存
(1)《元和蔡氏所著书》本,除《癖谈》外,其它补校类均收入此集。
(2)《聚学轩丛书》本。
元和蔡氏所著书十四卷 丛书类 存
道光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子目见上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