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行——读蒋勋《美的沉思》
(2015-06-16 21:38: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开卷有益 |
席慕蓉在推荐序里引用了这样一段话:
蒋勋在一篇题为《自由》的文章里,写下这样的一段话:“我梦想的自由,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自由,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由。也许,我梦想的,更是社会学上的自由,理论学上的自由,是从一切的人为规范限制里解放的自由吧!这么多年之后,我才开始领悟,我梦想的自由,其实是审美上的自由。”
我以为这样的引用道出了蒋勋先生做学问爱生活的本质:传递对美的感动,引领更多人对美的追寻。我就是众多读者中的一员,并被深深打动。
读过先生的《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还有一本颇有历史感的小册子《给青年艺术家的信》。记得读《生活十讲》的时候,我用大半天时间,完全把自己融了进去,读得内心豁然开朗、情致盎然。那种阅读的美感,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美的沉思》是我网购而来,源于对蒋勋先生的崇敬。他在这本书的扉页写到:没有美,没有沉思,就成就不了文明,美比历史更真实。对文明的阐释他选择美学的角度,将玉石、陶器、青铜、书画、壁画……身上带有的美的意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这是一本美术的专业书籍,同时也是一本带着蒋勋先生独特解读的文化大作。放在案头的日子里,睡前翻阅,让人不禁被艺术的力量震撼着,这个世界如此美妙,那些前人的智慧与灵光在文物的传承中的得以流转。能够发现这些文化存在的人,一定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面对万物的,如同蒋勋先生一样对美有一种执着,有一份痴迷。
这是一本我没有折页的书,一是它纸质很精美,二是每一页都值得珍惜。捧着这样的书,何尝不是面对沧桑的历史,面对文化中的根基,面对跨越时空的世界。如封面上的那尊佛像,漆黑的背景中立于一束光里,有静观世界的深邃……是在告诉我们文化的魅力需要如此细细品味吗?还是说我在这里看世事变迁。所以,我喜欢在一页页的画面中寻找无言的诉说,让自己看到那些文物中活的部分。
文物之美有其本身的魅力,更有时光的雕琢。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常说精神可以永存、情谊可以永恒,而到头来,那深埋在土里的陶陶罐罐依然熠熠生辉,人却已经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物质是可以长久存在的,尤其是那些带着时代印记的东西,已经具有了新的生命。它们把一个时代定格,尘封千年,就等遇到合适的人来揭开秘密。
我知道蒋勋先生不仅对文物有着深深的热爱,更多生活中的诸多物件有着别样的情感。在他的世界里,美是无处不在的,他的家中简直就是充溢美的场所。一个角落、一本书、一盆花、一把座椅,都是如此沁人心脾。不是因为昂贵,而是因为每个物件都是有故事的,都记录着蒋先生的生活灵感。能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美的人是有福的人,他们陶醉在一个独特的世界里,当外部错综复杂,依然不能扰乱他们对美的感知。
也喜欢在某一刻停留下来,安静地看落日,安静地听溪流,安静地与树语……这种感觉是却那么飘浮,很难更深入地品味美。为什么?读了蒋先生的书,才懂得没有对美的真正发现,就只会是感情的冲动。当你懂一棵树的快乐与悲伤,当你懂一物件的辗转与流离,当你懂一杯茶的禅意与开悟,万物都是你的朋友,你就像与朋友聊天一样坦然,内心平静、言语从容,这或许就是所说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吧,如李白所作: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关于美,想到教育的种种。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提倡美育的第一人。他一生劝导国人,矢志不渝。他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期待可以以美育塑造国人的信仰。
著名学者柯领先生认为教育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与学生们形成极积的自我意识、形成高级的美感。教育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
中国的教育一直处在比较彷徨的境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软弱无力,而西方的科学与艺术却还没有完全修得正果。我们的知识探索的兴趣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而艺术更是浅尝辄止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对美育是弱化的,一个很重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发现美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很喜欢一个校长提出的“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设计理念,在他的学校里各种艺术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学生的精气神也与众不同——他是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常常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教学教学的探索,就像一个人总喜欢在熟悉的海域游泳,轻易不敢到新的地方尝试。而,当我们懂得教育的本质就是美,还有没有理由做个旁观客,依然墨守成规不肯做出努力?
读《美的沉思》,竟然对教育有了些许新的感悟,这也算是一种美的启迪吧。如书中的句子: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行——感谢蒋勋先生的倾力奉献,帮我打开一扇看世界的新窗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