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读书摘记
(2011-10-21 08:42: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开卷有益 |
1我们需要一种穿透力,透过教育的现象世界,抵达教育的“可知世界”,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从而让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以及教育的实践本身能超越当下、超越一时的功利,而达到永恒,达到对教育的本真性追求。理想的教育、本真的教育是不可能彻底实现的,但我们可以去接近它,可以在内心去仰望,从而改变我们的日常生命状态。
2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的历险,形上的关怀让我们勇于从周遭各种现实压力的挤迫中,找到生命自我发展的方向。历险意味着个人与社会之间有着必要的张力,教育就是要引导个人来担当这种必要的张力,教育就是要引导个人获得全面的锻炼、激励,生命的潜能得到激发,从而极大地拓展教育生民关怀的可能性,而给个体人性以丰富的陶冶。一句话,教育的形上关切就是师生共同推开通往人性卓越的窗口。
3真正的教育就是要把做人的尊严植于个体内心,植于生命的深处,而不是外在的强力。
4尊严感与幸福构成教育的两个永恒的主题。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个体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立足现实世界,在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的同时,逐渐达到德性的幸福。
5我们要保持一份对教育的朴素、本真的情怀,把学生的发展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提升教育的人性意味,扩大教育对人性陶冶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教育启迪、培育优良的人性。
6给生命找家。
7作为教师,我们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平凡的人,对日常教育生活的应对,权威、意见、习惯等等,往往轻易地遮蔽我们的心灵世界通向教育本真的窗口,使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去内在意义的呵护,使教育实践迷失方向。给教育一点形上关怀就是要敞开我们日常教育生活通向教育本真的窗口,给我们的心在坚硬的教育现实之中,打开一扇温暖的教育形上之路,在这里,我们找到教育的最根本目标,那就是生命的尊严与幸福。
8用教育学的话来说,小孩子拥有了一个健康、阳关的心灵世界,这正是我们教育儿童时对儿童心灵的期待。
9教育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教育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以文化的方式浸润儿童的心灵世界,教育中的行为始终体现着一种文化的渗透。
10儿童本质上都是诗人,唤起儿童的诗意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焕发儿童美好的心灵。
11和谐的教育情境应该要激励儿童的精神成人,也就是激励儿童世界的生命尊严,而不是肆意打击,这就是把儿童本位的发展落实在儿童尊严渐渐的生成之上。
12教育必须以激发儿童生命世界的内在尊严为己任,一切的控制、规范、耳提面命,如果远离了儿童生命世界尊严的生长,就是反教育。
13生命的成长必须建立在人类文化的沃土上,根基愈深,一个人成长的空间就越大。
14儿童的理想人格可以概括为三个词:单纯、丰富、高贵。单纯涉及的是儿童对自我生命本真的守护,是儿童对俗世生活必要的远离,是儿童像儿童那样地生长,“像野花一样地开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真烂漫。单纯是对儿童自然的贴近,为儿童今后的人生留下更多可塑的空间。丰富指涉的是儿童生命世界的展开。是指以爱和想象而扩大的儿童生命世界的内容。而高贵显现的是儿童在人类文化经典的引导下,个体人格尊严不断地生成,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与对理想人格世界的追求。
15教育显然不能允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美好,但教育必须在当下的教育情境中引导儿童去感受、见证、分享人性中的单纯、优美、丰富、高贵与和谐,这是见证美好人生的基础。
16李银河: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
17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与体制、与既定的秩序保持必要的张力,真正成熟的艺术是不可能被复制,是即时的,是当下的。
18我们的教育需要给人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持,敞开个体开放的文化空间与精神世界。教育不能过于浅俗化,过于强调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游戏化,会削弱本来就孱弱的当代中国文化精神基础。
19当你爱一个人时,你就是爱的存在;当你恨一个人时,你就是恨的存在。
20关注“平庸的恶”。
21人的存在总是在三个层面展开,最基本的层面是作为实体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其次是作为精神的存在,展开个人丰富的心灵生活;人的存在的最高层面乃是作为文化——生命——人格的存在,在这个层面显明个体人生在世的基本品格。
22如果把完整的教育比作一个圆,外围就是人事的教育,中间就是人心的教育,人文层面的教育则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23教育是闲暇的艺术,只有在闲暇中,人的心灵才可能真正自由地舒展、自由地创造,人性由此而获得无限的陶冶,真正的教育只有闲暇的人才能享受。
24我们其实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关注次级选择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元问题的突破。
25如果我们把教学的指向定位于学生心灵的唤醒与生命世界的激发,那么本原性的教育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生命世界萌动的艺术。
26课堂的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教育的人文品性最终必然落实为教师的一种生命状态,一种求真、崇善、爱美的生命姿态与丰富、博雅、宽厚的生命情怀。教师自身的人文姿态,才是提升教育实践人文品格的根本。
27唯有植根于外在教育知识与个人教育经验相结合而产生的优良的教育意识,才可能引导教师超越人事层面的教育,而深入到人心、人文的层面,影响学生心灵品格与精神气质的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性生成。
28知识并不等于美德,唯有用知识来敞开狭隘自我,通向教养之坦途,知识才可能一步步通向美德之乡。
29苏格拉底:没有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一过的。
30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活,不是靠着一股蛮劲,苦干实干就可以搞好的,教育需要一种清明的智慧。
31师生交往,一是改变学生的知识技能状况,二是改变生命状态,提升人性。
32如果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被体制和环境束缚着,我们实际上就自己把自己的心囚禁起来。在现成体制之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就是释放自己的心,自助则神助,拯救总是从自我开始,从心开始。
33愚公移山传达的就是我们作为渺小的个人如何面对体制而一点点地找到自我、坚持自我的生命样式。
34教育的理想首先是一种分享,我们有时候都需要把理想放在心中,避免过于激进,以审慎的姿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理想的痴迷,激进的姿态,许多时候都是不好的,甚至是有害的。
35我所期待的教育学就是头脑加上性情与心灵,教育学是头脑、眼泪与生命共同参与的事业。头脑让我们保持一种理智的清明;眼泪让我们对人世饱含深情,让我们的心灵永远靠近人性幽微的深处;生命让我们保持存在的温度,保持对人性卓越的永久期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