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律绝诗歌的“拗救”
(2014-04-10 22:30:15)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词联语 |
通过对律诗和绝句“拗救”的类型分析和孤平拗救和对句相救在律绝诗歌创作中的并用,以及律诗和绝句的格律变格的规律,推断出律绝诗歌中的“拗救”是为了使诗句中的“平声”和“仄声”之间的数量平衡,并非律绝诗歌“拗救”的主要原因;律绝诗歌中的“拗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避免律绝诗歌在创作中所犯的“孤平”问题;第二,在创作中,为了符合律绝诗歌的格律。
关键词:律诗 绝句 拗救 原因
在探讨律绝诗歌“拗救”的原因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回顾一下律绝诗歌的格律,这样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拗救”这一个问题。
律绝诗歌的格律,指的是句子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诗绝句主要有四种格式:
一、平仄脚句型:︱︱--︱
二、仄平脚句型:--︱︱-
三、仄仄脚句型:---︱︱
四、平平脚句型:︱︱︱--
七言律诗绝句主要有四种格式:
一、平仄脚句型:--︱︱--︱
二、仄平脚句型:︱︱--︱︱-
三、仄仄脚句型:︱︱---︱︱
四、平平脚句型:--︱︱︱--
律诗和绝句是换照固定的平仄去写的,有其自己的一套规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前人在律绝诗歌创作的时候,不是句句能够符合平仄的。因此,古人把律绝诗歌中不符合平仄的称为“拗句”。虽然如此,但是他们有补救的方法,使其符合律绝诗歌的规律——就是律绝诗歌句中该用平声的用了仄声,他们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平声来补救。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拗救”。
“拗救”分为:本句自救,又叫“孤平拗救”;对句相救。对句相救又分为:大救和小救。
很多人认为,律绝诗歌中的“拗救”是为了使诗句中的“平声”和“仄声”之间的数量平衡,这是律绝诗歌“拗救”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是否这样?下面我举例子来证明一下:
一、孤平拗救,就是指:在律绝诗歌“仄平脚”句中,如果在五言或七言,第一个字或第三个字用了仄声,这就是犯了“孤平”(孤平是指,在“仄平脚”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但是,我们可以在五言或七言的句中,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用上一个平声,我们就可以补偿这个毛病。例如:
五言:不②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唐•李白《夜宿山寺》)
出句的平仄是: ︱︱--︱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
但是在对句中,“恐”字是仄声,所以在第三字用平声“天”字来补救,平仄是:︱--︱-
因为七言的“仄平脚”句的平仄是:︱︱--︱︱-(出句的平仄是: --︱︱--︱)
因此可以推出七言“仄平脚”句拗救后的格式是:︱︱︱--︱-
因此,我们就拗救后,无论五言和七言,它们句中的平声个数是:5或7,仄声个数是:5或7。它们是平衡的。
二、大拗救,是指在律绝诗歌的出句是平仄脚句型中,如果在五言或七言,第四个字或第六个字用了仄声,那么我们必须在它们的对句,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用平声补救。律绝诗歌中,凡是遇到这种句型,必救。例如:
五言:远送从此别③,青山空复④情。(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出句的平仄应该是:︱︱--︱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
但是在出句中,第四个字“此”字是仄声,格式变为:︱︱-︱︱
所以在对句中,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空”字,格式是:---︱-
因为七言的“平仄脚”句的平仄是:--︱︱--︱(出句的平仄是:︱︱--︱︱-)
因此可以推出七言“平仄脚”句拗救后的格式是:︱︱---︱-(对句的平仄是:--︱︱-︱︱)
因此,我们就拗救后,无论五言和七言,它们句中的平声个数是:5或7,仄声个数是:5或7。它们是平衡的。
三、小拗救,是指在律绝诗歌的出句是平仄脚句型中,如果在五言或七言,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可以在它们的对句,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用平声补救。律绝诗歌中,凡是遇到这种句型,可救可补救。一般前人在律绝诗歌创作中用救。例如:
五言:寂寂⑤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唐•孟浩然《留别王维》)
出句的平仄应该是:︱︱--︱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
但是在出句中,第三个字“竟”字是仄声,格式变为:︱︱︱-︱
所以在对句中,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空”字,格式是:---︱-
因为七言的“平仄脚”句的平仄是:--︱︱--︱(出句的平仄是:︱︱--︱︱-)
因此可以推出七言“平仄脚”句拗救后的格式是:︱︱---︱-(对句的平仄是:--︱︱︱-︱)
因此,我们就拗救后,无论五言和七言律绝诗歌,它们句中的平声个数是:5或7,仄声个数是:5或7。它们是平衡的。
从上述论证来看,“拗救”是为了平衡律绝诗歌句中的平仄的数量,相对与律绝诗歌的平仄基本句型来说,是成立的。但是,这是律绝诗歌“拗救”的主要原因吗?下面,我又从两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第一,孤平拗救和对句相救在律绝诗歌创作中的并用。
(一) 大拗和孤平拗救的并用。
举例:高阁⑥客⑦竟去,小园花乱飞。(唐•李商隐《落花》)
出句的平仄是:︱︱︱︱︱(换理,这里的第三个字是平声,格式是:“︱︱-︱︱”,我在这里以这个格式分析。)
对句的平仄是:︱--︱-
因为出句的“竟”字用了仄声,是大拗;所以在对句的第三个字用平声“花”字。又因为对句的平仄原格式是:“--︱︱-”,第一个字“小”字用了仄声,犯了孤平,所以在第三个字用平声“花”字。恰好,大拗救和孤平拗救都在这里用平声“花”字。因此,大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拗救后的律绝诗歌句中的平仄数量是不等的,但是它符合律绝平仄的规律。
(二) 小拗和孤平拗救的并用。
举例:木⑧落⑨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有怀》)
出句的平仄是: ︱︱︱-︱
对句的平仄是:︱--︱-
因为出句的“雁”字用了仄声,是小拗;所以在对句的第三个字用平声“江”字。又因为对句的平仄原格式是:“--︱︱-”,第一个字“北”字用了仄声,犯了孤平,所以在第三个字用平声“江”字。恰好,大拗救和孤平拗救都在这里用平声“江”字。因此,小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拗救后的律绝诗歌句中的平仄数量是不等的,但是它符合律绝平仄的规律。
(三) 大拗、小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举例: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⑩装。(唐•杜甫《蕃剑》)
出句的平仄是: ︱︱︱︱︱
对句的平仄是:︱--︱-
因为出句的第三个字“自”字用了仄声,是小拗;因为出句的第四个字“僻”字用了仄声,它又是大拗;所以在对句的第三个字必需用平声“珠”字。又因为对句的平仄原格式是:“--︱︱-”,第一个字“又”字用了仄声,犯了孤平,所以在第三个字用平声“珠”字。恰好,小拗救、大拗救和孤平拗救都在这里用平声“珠”字。因此,小拗、大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拗救后的律绝诗歌句中的平仄数量是不等的,但是它符合律绝平仄的规律。
第二,从律绝诗歌的格律变格中探讨。
我们细心留意下律绝诗歌格律的各种句式,你会发现,各句型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对的,在七言中,第六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又是相对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逢双必返”的规律。
因此,诗人在创作律绝诗歌的过程中,根据这条规律来创作,就能使诗句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正因为这样,重音落在双音节上,单音节相比而言就显得不重要,从而句型中逢单的可返可不返。就这样,在律绝诗歌中形成这样的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是在律绝诗歌的句型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的平仄不讲究,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严格遵守平仄)。这是相对七言律绝诗歌来说的。在五言律绝诗歌中,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换这个口诀来进行律绝诗歌创作,在仄平脚句型中,五言的第一个字用仄声和七言的第三个字用仄声就犯了孤平;在平仄脚句型中,五言的第三个字用仄声和七言的第五个字用仄声就变成“小拗”句。所以,我们要对这些拗句要进行拗救,它们才能符合律绝诗歌的平仄。从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又可以从这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口诀来证明拗救后的律绝诗歌的平仄是符合律绝诗歌格律的。
(一) 孤平拗救。举例:
五言律绝诗歌的仄平脚句型:--︱︱-
它拗救后的句型:︱--︱-
换上面的口诀,孤平句型拗救后,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不论,这个句型就符合五言律绝诗歌的仄平。
(二) 大拗救。举例:
五言律绝诗歌的平仄句型:︱︱--︱
五言律绝诗歌的仄平句型:--︱︱-
它拗救后出句句型:︱︱-︱︱
它拗救后对句句型:---︱-
换上面的口诀,大拗句型拗句后,对句的第三个字不论,这联句型就符合五言律绝诗歌的平仄。
(三) 小拗救。举例:
五言律绝诗歌平仄句:︱︱--︱
五言律绝诗歌的仄平句型:--︱︱-
它拗救后出句句型:︱︱︱-︱
它拗救后对句句型:---︱-
换上面的口诀,小拗句型拗救后,出句的第一个字和对句的第三个字不论,这联句型就符合五言律绝诗歌的平仄。
因此,律绝诗歌中的“拗救”是为了使诗句中的“平声”和“仄声”之间的数量平衡,并非律绝诗歌“拗救”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的论述来看,律绝诗歌中的“拗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避免律绝诗歌在创作中所犯的“孤平”问题;
第二,在创作中,为了符合律绝诗歌的格律。
注释:
① 本文主要在著名学者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第三章《诗的平仄》第六节《拗救》的基础上写成的。由于本人学识尚浅,文中的诗歌例子是从该书挑选出来的。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它们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
[2]王力.诗词格律[M].中华古诗文软件试用版,2006
[3]方子舟.诗律浅说[M].
中华古诗文软件试用版,2006
关键词:律诗
在探讨律绝诗歌“拗救”的原因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回顾一下律绝诗歌的格律,这样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拗救”这一个问题。
律绝诗歌的格律,指的是句子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诗绝句主要有四种格式:
一、平仄脚句型:︱︱--︱
二、仄平脚句型:--︱︱-
三、仄仄脚句型:---︱︱
四、平平脚句型:︱︱︱--
七言律诗绝句主要有四种格式:
一、平仄脚句型:--︱︱--︱
二、仄平脚句型:︱︱--︱︱-
三、仄仄脚句型:︱︱---︱︱
四、平平脚句型:--︱︱︱--
律诗和绝句是换照固定的平仄去写的,有其自己的一套规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前人在律绝诗歌创作的时候,不是句句能够符合平仄的。因此,古人把律绝诗歌中不符合平仄的称为“拗句”。虽然如此,但是他们有补救的方法,使其符合律绝诗歌的规律——就是律绝诗歌句中该用平声的用了仄声,他们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平声来补救。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拗救”。
“拗救”分为:本句自救,又叫“孤平拗救”;对句相救。对句相救又分为:大救和小救。
很多人认为,律绝诗歌中的“拗救”是为了使诗句中的“平声”和“仄声”之间的数量平衡,这是律绝诗歌“拗救”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是否这样?下面我举例子来证明一下:
一、孤平拗救,就是指:在律绝诗歌“仄平脚”句中,如果在五言或七言,第一个字或第三个字用了仄声,这就是犯了“孤平”(孤平是指,在“仄平脚”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但是,我们可以在五言或七言的句中,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用上一个平声,我们就可以补偿这个毛病。例如:
五言:不②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唐•李白《夜宿山寺》)
出句的平仄是: ︱︱--︱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
但是在对句中,“恐”字是仄声,所以在第三字用平声“天”字来补救,平仄是:︱--︱-
因为七言的“仄平脚”句的平仄是:︱︱--︱︱-(出句的平仄是: --︱︱--︱)
因此可以推出七言“仄平脚”句拗救后的格式是:︱︱︱--︱-
因此,我们就拗救后,无论五言和七言,它们句中的平声个数是:5或7,仄声个数是:5或7。它们是平衡的。
二、大拗救,是指在律绝诗歌的出句是平仄脚句型中,如果在五言或七言,第四个字或第六个字用了仄声,那么我们必须在它们的对句,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用平声补救。律绝诗歌中,凡是遇到这种句型,必救。例如:
五言:远送从此别③,青山空复④情。(唐•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出句的平仄应该是:︱︱--︱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
但是在出句中,第四个字“此”字是仄声,格式变为:︱︱-︱︱
所以在对句中,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空”字,格式是:---︱-
因为七言的“平仄脚”句的平仄是:--︱︱--︱(出句的平仄是:︱︱--︱︱-)
因此可以推出七言“平仄脚”句拗救后的格式是:︱︱---︱-(对句的平仄是:--︱︱-︱︱)
因此,我们就拗救后,无论五言和七言,它们句中的平声个数是:5或7,仄声个数是:5或7。它们是平衡的。
三、小拗救,是指在律绝诗歌的出句是平仄脚句型中,如果在五言或七言,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可以在它们的对句,第三个字或第五个字用平声补救。律绝诗歌中,凡是遇到这种句型,可救可补救。一般前人在律绝诗歌创作中用救。例如:
五言:寂寂⑤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唐•孟浩然《留别王维》)
出句的平仄应该是:︱︱--︱
对句的平仄应该是:--︱︱-
但是在出句中,第三个字“竟”字是仄声,格式变为:︱︱︱-︱
所以在对句中,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空”字,格式是:---︱-
因为七言的“平仄脚”句的平仄是:--︱︱--︱(出句的平仄是:︱︱--︱︱-)
因此可以推出七言“平仄脚”句拗救后的格式是:︱︱---︱-(对句的平仄是:--︱︱︱-︱)
因此,我们就拗救后,无论五言和七言律绝诗歌,它们句中的平声个数是:5或7,仄声个数是:5或7。它们是平衡的。
从上述论证来看,“拗救”是为了平衡律绝诗歌句中的平仄的数量,相对与律绝诗歌的平仄基本句型来说,是成立的。但是,这是律绝诗歌“拗救”的主要原因吗?下面,我又从两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
第一,孤平拗救和对句相救在律绝诗歌创作中的并用。
(一) 大拗和孤平拗救的并用。
举例:高阁⑥客⑦竟去,小园花乱飞。(唐•李商隐《落花》)
出句的平仄是:︱︱︱︱︱(换理,这里的第三个字是平声,格式是:“︱︱-︱︱”,我在这里以这个格式分析。)
对句的平仄是:︱--︱-
因为出句的“竟”字用了仄声,是大拗;所以在对句的第三个字用平声“花”字。又因为对句的平仄原格式是:“--︱︱-”,第一个字“小”字用了仄声,犯了孤平,所以在第三个字用平声“花”字。恰好,大拗救和孤平拗救都在这里用平声“花”字。因此,大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拗救后的律绝诗歌句中的平仄数量是不等的,但是它符合律绝平仄的规律。
(二) 小拗和孤平拗救的并用。
举例:木⑧落⑨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有怀》)
出句的平仄是: ︱︱︱-︱
对句的平仄是:︱--︱-
因为出句的“雁”字用了仄声,是小拗;所以在对句的第三个字用平声“江”字。又因为对句的平仄原格式是:“--︱︱-”,第一个字“北”字用了仄声,犯了孤平,所以在第三个字用平声“江”字。恰好,大拗救和孤平拗救都在这里用平声“江”字。因此,小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拗救后的律绝诗歌句中的平仄数量是不等的,但是它符合律绝平仄的规律。
(三) 大拗、小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举例: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⑩装。(唐•杜甫《蕃剑》)
出句的平仄是: ︱︱︱︱︱
对句的平仄是:︱--︱-
因为出句的第三个字“自”字用了仄声,是小拗;因为出句的第四个字“僻”字用了仄声,它又是大拗;所以在对句的第三个字必需用平声“珠”字。又因为对句的平仄原格式是:“--︱︱-”,第一个字“又”字用了仄声,犯了孤平,所以在第三个字用平声“珠”字。恰好,小拗救、大拗救和孤平拗救都在这里用平声“珠”字。因此,小拗、大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拗救后的律绝诗歌句中的平仄数量是不等的,但是它符合律绝平仄的规律。
第二,从律绝诗歌的格律变格中探讨。
我们细心留意下律绝诗歌格律的各种句式,你会发现,各句型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对的,在七言中,第六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又是相对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逢双必返”的规律。
因此,诗人在创作律绝诗歌的过程中,根据这条规律来创作,就能使诗句造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正因为这样,重音落在双音节上,单音节相比而言就显得不重要,从而句型中逢单的可返可不返。就这样,在律绝诗歌中形成这样的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是在律绝诗歌的句型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的平仄不讲究,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必须严格遵守平仄)。这是相对七言律绝诗歌来说的。在五言律绝诗歌中,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换这个口诀来进行律绝诗歌创作,在仄平脚句型中,五言的第一个字用仄声和七言的第三个字用仄声就犯了孤平;在平仄脚句型中,五言的第三个字用仄声和七言的第五个字用仄声就变成“小拗”句。所以,我们要对这些拗句要进行拗救,它们才能符合律绝诗歌的平仄。从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又可以从这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口诀来证明拗救后的律绝诗歌的平仄是符合律绝诗歌格律的。
(一) 孤平拗救。举例:
五言律绝诗歌的仄平脚句型:--︱︱-
它拗救后的句型:︱--︱-
换上面的口诀,孤平句型拗救后,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不论,这个句型就符合五言律绝诗歌的仄平。
(二) 大拗救。举例:
五言律绝诗歌的平仄句型:︱︱--︱
五言律绝诗歌的仄平句型:--︱︱-
它拗救后出句句型:︱︱-︱︱
它拗救后对句句型:---︱-
换上面的口诀,大拗句型拗句后,对句的第三个字不论,这联句型就符合五言律绝诗歌的平仄。
(三) 小拗救。举例:
五言律绝诗歌平仄句:︱︱--︱
五言律绝诗歌的仄平句型:--︱︱-
它拗救后出句句型:︱︱︱-︱
它拗救后对句句型:---︱-
换上面的口诀,小拗句型拗救后,出句的第一个字和对句的第三个字不论,这联句型就符合五言律绝诗歌的平仄。
因此,律绝诗歌中的“拗救”是为了使诗句中的“平声”和“仄声”之间的数量平衡,并非律绝诗歌“拗救”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的论述来看,律绝诗歌中的“拗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避免律绝诗歌在创作中所犯的“孤平”问题;
第二,在创作中,为了符合律绝诗歌的格律。
注释:
① 本文主要在著名学者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第三章《诗的平仄》第六节《拗救》的基础上写成的。由于本人学识尚浅,文中的诗歌例子是从该书挑选出来的。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它们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
参考文献
前一篇:[转载]《簠齋印集》
后一篇:[转载]诗词格律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