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宝库》教学反思
(2014-05-19 15:00:52)
标签:
教育 |
《科学》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开源教材,它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的体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用实际操作与自我探究去经历,去感悟新的科学力量,增强科学素养。巴班斯基说过:“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因此,教学的关注点不仅仅是教学的设计,更多是课堂中随机产生的教育信息。
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特色:
1.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本课执教者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同时,紧紧地围绕本次活动(活动2)的重点--海洋中究竟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所知晓的以及探究到的资料情况,发现海洋全身都是宝,从而感悟应该如何更好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中,老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
2.教学设计切入学生的心理,拓展学生的视野。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保证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都能有一步步提高?这是科学教学中的主线,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重点。一节好的科学课,往往与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息息相关,科学体验能否很好地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起来,是一节科学课成败的关键。好的科学课程设计,能引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主动汲取知识。这节课,执教者从刚刚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入手,延伸出国际海洋公约等有关内容,领海、内水、专属经济区等知识,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面,同时也很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这些都是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真正回归到引导者的本位上来。
3.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自主探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力求改革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前先去通过网络和互访的方式,自主收集一些有关海洋资源的资料,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交流,让他们交流各自的信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切实提高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把课堂真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中,让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