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模式
(2011-12-26 16:09:30)
标签:
杂谈 |
语文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模式
“奥苏伯尔将‘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即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设计一个概括和包容水平高于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让学生先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这样的组织者被称为陈述性组织者。比如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常识中的使动用法之前没有形成词类活用的概念,那么在教授使动用法之间教给学生词类活用的概念,以帮助学生把使动用法纳入词类活用的概念体系中,词类活用的概念就是使动用法概念的先行组织者。设计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用此组织者同化新知识,使新知识顺利、快速地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提供“认知路线图”。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概念,但原有的概念不清楚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间关系辨别不清,则可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这样的组织者被称为比较性组织者。
1、呈现先行组织者模式实施的第一步是呈现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概念呈现先行组织者。教师首先要解释先行组织者,因为先行组织者本身也是一个概念。必要时,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先行组织者的主要特征,加以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组织者。教师所呈现的先行组织者应该是简明扼要的。在这一阶段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与教师设置的先行组织者及学习的新材料发生联系,以便学生能更好的同化新材料。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先前与先行组织者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以形成综合性的认知结构。
2、呈现学习任务这一阶段,教师要遵循逐步分化的原则将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即将较大范围的概念分化成较小范围的概念,使大概念成为不同层次的小概念,方便学生独立地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了解不同层次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材料。最重要的是必须让学生有整体的方向感,能看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达到“双主体”效果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教改前的接受学习都有所扬弃。既兼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发挥了教师的教授作用。因此,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先行组织者模式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一)建立认知框架,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认知行为发生预期变化,如果新课导入的作用仅表现在教学任务的指向或诱趣,不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身入手,依旧难于有效地促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技能发生改变。先行组织者的运用,能够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提取旧知识,建立有利于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的框架,实现语文认知行为或技能的有效改变,因而有利于顺利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陈述性组织者组织教材,有助于知识的综合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将要学习的新材料的先行组织者。让学生先学习这一先行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由于陈述性组织者通过移植一些适当的先行组织者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因而加强了其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这就使学生的认识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较大的受控性和较好的系统性,从而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贯通。
(三)采用比较性组织者呈现教材,能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运用比较性组织者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的比较,进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具体来说,就是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这个任务就非比较性组织者莫属。
尽管组织者的设计可以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目的都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易于同化新的材料。因此,在使用先行组织者时,必须始终注意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有效分解语文学习任务,确定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行为
起点行为是学生在教学开始前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而且通常是指那些与学习新课题有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它实际上勾勒了教学活动展开的基本框架,是教学成功的必要保证。先行组织者的运用,不仅表现在新课学习前启动旧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它能帮助教师确定语文新课教学的切入点。
注: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论:
(一)有意义的学习
(二)同化理论
同化: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由于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知识被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合适观念所吸收,从而获得了意义,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更为分化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同化。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知识获得过程中的同化类型:
(三)教学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即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样可以为每个知识单元的教学都提供理想的固定点,即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先前知识。
2、整合协调原则: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整合协调是在意义学习中发生的认知结构逐渐分化的一种形式。
3、先行组织者策略: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的材料。它在概括与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但以学习者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它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包括陈述性和比较性的组织者。
教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促进学习的策略与意义:
先行组织者用于学生不熟悉的课文中更为有效;运用具体模型作为先行组织者更有助于学习;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