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2015-10-18 13:33:33)
标签:

情感

中外诗文荟萃

现代诗选粹博刊

现代诗选粹

文化

     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意象主义”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初叶。1912年底,庞德在出版诗集《回去》时,附上了休姆的几首诗,并为之写序,序中第一次出现了“意象派”三个字。19133月的《诗刊》登出了他们的第一篇“宣言”——由弗林特执笔的《意象主义》——和庞德写的《意象主义者的几条禁律》,弗林特的文章提出了意象主义的三条规则:1.直接处理“事物”,无论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2.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呈现的词;3.关于节奏——则要求内在的“音乐性”而不在乎外在的“节拍”。庞德的文章对诗的“语言”要求是:不用多余的词,不用不能揭示什么东西的形容词;不要沾抽象的边;不用装饰甚至好的装饰;……也谈到节奏,认为节奏不应该破坏“自然的声音和意义”。同时重要的是,文章为“意象”下了定义:“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显然,庞德一直认为,他心目中的诗的应当:由意象组成的;并且其意象必须“鲜明”、“凝炼(简洁)”。191212月和19131月的《诗刊》分别登出了第一批“意象主义”的“新诗”。庞德帮助出版了该派第一本诗集《意象主义者》(1914)。

  

  意象主义诗论在探寻主观情绪的客观表现方面,在批判浪漫主义表露个性、直抒胸臆等方面,师承象征主义诗论,强调诗歌的基本要素是“意象”。他们普遍倾向于认同这样一种观念:“意象就是在一瞬间,一个智力的、感觉的激情所显示的东西。”(注:转引自余虹、奠自佳编《欧美象征主义诗歌赏析》,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4页。)换言之,即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瞬间合一,以有形之“象”暗示抽象之“意”。

  

  意象派领袖埃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人,出版了诗集《垂死之光》、《诗章》,主要理论批评著作有《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庞德文学随笔集》等。

  

  庞德主张以鲜明、贴切、坚实、凝炼的意象来统一内在情思与外在物象。诗歌创作的要求是依凭直觉去捕捉和营造一种主观契合、心物交融、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审美意象系统,以此来展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和心态意绪。

  

  他在《诗刊》杂志上发表了意象派的美学纲领,认为诗应该着力描绘“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论和情感的复合体”,而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或“情结”。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缺一不可。他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主要是思想感情的表现,特别是感情的表现。“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述”,同时,“情感是形式的组织者”,诗的韵律、节奏等形式是靠感情组织起来的。可见,他强调的是主体思想或理性与感情的交融、结合的“情结”或“复合体”,这也可以说是意象之“意”。

  

  例如,最典型的便是庞德自己的《地铁站台》:

  

  “人群中出现的这些脸庞:

  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作者写的就是地铁站台出口时的那一刹的拥挤、喧闹的情景,诗人将人群中的一张张脸抽象出来,叠印在黝黑的树枝中,色彩对比十分鲜明。而那其中的鲜艳明亮、面容娇好的脸,又使人联想到美丽的花瓣,关于这首诗,作者写道:“那一刹——那一刹中一件外向的和客体的事物使自己改观了,突变入一件内向和主观的事物。”[12]也就是这一刹那间的描写使我们看到现代都市生活的喧闹、嘈杂与易逝感和非人格化。概括说,外层用比喻写出人群中面孔的形象,内层却表现城市生活的易逝感。有评论家说:这种写法“展示了一种美丽的人性(花瓣)在地下隧道(时空)如雪纷如鱼跃如海潮如狂漩的群众中颤栗式的醒觉。”“使读者也可能达到一种更深更密的内在醒觉,以求完成绝对中的相对。”它使诗变短而浓度增加了,给读者的印象也更深刻了。

  

  庞德还对意象的创造和接受作了心理分析,精辟地指出,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的感觉,一种我们在面对最伟大的艺术品时经受到的突然长得了的感觉。”所以他认为“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连篇累牍的作品好。”

  

  与此相关,庞德对诗歌的象征也很重视,这也许多少受到叶芝的影响。

  

  据此,他对诗歌的形式、技巧也有严格要求。具体来说,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不要用国语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在韵律安排上,“韵律结构不应当损害语言的形成,或其自然声响、或涵义”,使诗更富有音乐性。

  

  从上述意象主义立场出发,庞德对未来诗歌的展望是:“它一定会反对废话连篇,一定会变得较为坚实,较为清醒。……它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和阐释的力量(历来诗的魅力就在于此)。……它质朴、直率、没有感情上的摇曳不定。”

  

  庞德说:“意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因此,意象比语言含量更大、层次更高,更具独立性。在审美经验中,总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说出的东西,在那些无可名状的审美愉悦中,无论何种语言要描述它都是力不胜任的。正如康德所说:“审美意象是指想像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所以,意象的功能大大强于普通语词,其作用是一般语言所不可比拟的

  

  与此同时,欧洲大陆上,有几个年轻人,以休姆为首,讨论法国诗和其他当代诗,以期从中汲取新诗歌的营养。休姆是个年轻的大学生,喜爱哲学、文艺,思想上是反浪漫主义者。写过一系列关于柏格森的论文。他在《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一文中认为“干而硬”的古典诗比“呻而吟”的浪漫诗更能表现生命力。

  

  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托马斯•欧内斯特•休姆(1883-1917),主要论文收入《沉思录》和《沉思集》中。

  

  首先,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形象(主要是视觉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休姆曾把语言分为直接的与非直接的两种:“直接的语言是诗:诗是直接的,因为它和意象打交道。不直接的语言是散文,因为它运用已经死了的、成为修辞用法的意象。”[9](p.28)意象是“直接”的,因为它是诗人有感而发创造出来的,它总是指向个性;日常语言(散文)则是已经褪色、陈旧、僵死的东西,总是指向同一的。总之,意象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了艺术的创造性本质,迥异于普通语言的求同性质,意象思维是对普通语言思维的根本超越。他认为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与散文的区别就在意象上。认为“意象诞生于诗歌”,在散文中逐渐死去。提出诗人的“真诚程度,可以以它的意象的数量来衡量”的标准。他把意象主要看成精确的视觉形象,提供给的这“形象与色彩的精美图式”。

  

  他还认为“诗歌是本能的传达工具”,“我们必须从动物的地位上来评价这个世界,抛开‘真理’等等玩意儿……动物与人在发明象征性语言之前的状态是一样的。”(彼德•琼斯《意象派诗歌导论》)可见,他们的“意象”是全靠直觉,排斥理念,不露情感的。

  

  其次,休姆也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他说,诗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精细的和明确的描写”。提出要与日常语言作斗争,要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须运用新鲜的隐喻、幻想的手法。

  

  此外,也对强调类比、暗示、感应等的象征主义观点有所呼应,要求诗人“必须找出那些对每一类比加以补充并产生奇迹感,产生同另一神秘世界相联系的感觉的东西。”

  

  例如,如意象派早期诗人休姆的《码头之上》:

  

  “静静的码头之上,

   半夜时分,

   月亮在高高的桅杆和绳索间缠住了身,

    挂在那里。”

  

  诗人向读者展现了桅杆和绳索组成的图案,在交错的垂直线和斜线之间挂着一轮圆圆的明月,仿佛被缠在绳索里而无法解脱一样。由此,让读者感受到现代人间孤独无告的滋味。

  

  意象派诗人特别重视眼前之景,注意意象在视觉上的感受,目的是用客观、直接、明确的艺术形象,把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全部暗示出来,并借助一景一物,在瞬间给读者以强烈的触动。

  

  由此可见,关于意象主义诗论流派的发生和发展,庞德和休姆在这领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而意象主义诗论所追求的就是用直接、凝练的,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出来。

  

  参考文论:

  

  《收敛和放纵——论胡适与“意象诗派”之关系》童炜钢人大复印资料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4

  《当代西方庞德研究述评》宁欣当代外国文学200002

  奠自佳编《欧美象征主义诗歌赏析》,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

  《走向未来的选择──美国意象派诗歌探源》苏新连/王青淮北煤师院学报(社科版)1994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