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与哲学》复习

(2020-05-09 15:27:48)
分类: 释凝答惑

《生活与哲学》复习

 一、怎样才能使用好教材?

    使用好教材,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一是要“懂”,即读懂、理解教材。这是用好教材的首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知道,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将各模块以及框架的内容放在教材的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二是要“结合,”即将课程标准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对教材的把握应当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明确分类目标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并将教材内容加以扩展和深化。三是要“整合”,即整合教材原有的内容。要实现教材为教师所用,而不是照本宣科,就需要整合教材的知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度增加或减少探究的内容、提高或降低探究的难度等。

二、《生活与哲学》要掌握的核心是什么?

   《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重点、核心是什么?根据新课程的内容目标和要求,核心主要有: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

3、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生活与哲学》的教材思路

整个教材的设计思路,根据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设计的,前面讲了核心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围绕核心问题,教材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具体每个单元的思路如下: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问题,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如何认识哲学作为一个思路来全面认识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哲学的两个对子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哲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的哲学是什么,与旧哲学相比有什么特征?通过以如何认识哲学来对哲学本身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同时又能把相关知识点很好的串联——如何认识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思维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内容,基本问题的原因)?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基本派别是什么,划分依据;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基本形式和评价;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基本形式及对唯心主义的评价)哲学的两个对子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分歧)为什么要重视哲学知识的学习?(哲学的任务和功能)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的哲学是什么,与旧哲学相比有什么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四、《生活与哲学》怎么教?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普遍的认为在四个必修模块中,哲学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哲学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但因为哲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对于哲学的学习理解存在的困难比其他几个模块要大,那么的学习反馈根据教材设计的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

我们在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坚持这几个原则

1、 立足兴趣,用感兴趣的内容材料,吸住学生的眼球。    

    在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堂跟学生无关的课,一堂内容枯燥的课,一堂只停留在抽象而回不到具体的课,学生的参与兴趣肯定不高,那么主体性作用就会下降,课堂效果打折。为了防止这类课堂的出现,我们在教材分析和备课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在贴近学生上,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如能让学生觉得他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他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最好了。贴近生活实际,给他们当前最感兴趣的事。大量的收集和整理身边感兴趣的材料,这种兴趣的事、生活实际可以由近到远,学生身边的事,到当前我国的社会实际,国际实际。可以由点到面,从当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对出现的新问题哲进行追问和反思。因此从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方法。

2、 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新课程对于高中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我们:“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面对新课程的提出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一方面特别注意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另一方面,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另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应对考试复习,强调落实基础,扫除障碍,拓展新知。

   在复习中,基础还有没有过关,学生还存在什么疑问,还有什么内容要与时俱进,需要我们这个阶段必须加以补充的。针对三个问题,复习中要强调应对考试复习,强调落实基础,扫除障碍,拓展新知。

五、《生活与哲学》中教与学的疑难点

    哲学是学生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所以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必要整理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惑的地方,扫除《生活与哲学》中教与学中存在疑难点。对应高中二年级政治课教材《生活与哲学哲学》的内容,我们认为必须为学生扫除的疑难点有这么些:

1、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评价中的认识误区。

2、怎样正确理解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3、“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是怎样的?

4、怎样理解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5、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精神运动吗?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精神能够成为运动的主体吗?
6、如何理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7、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之间的区别

8、如何理解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

9、怎样理解“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10、怎样理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11、为什么说意识的作用再大也仅仅是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1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3、怎样正确把握规律的概念?
14、怎样全面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5、为什么说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存在,不发挥作用了?
16、人们可以创造、消灭、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什么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本身?
17、怎样理解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18、“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按规律办事”有何异同?
1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对事物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0、两点论和均衡论、重点论和一点论的本质区别何在?

25、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

26、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7、怎样全面理解联系的观点?

28、怎样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关系?
29、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是否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30、坚持联系的客观性与承认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否矛盾?

31、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是辩证统一

3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与关系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含义与关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

3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之间的关系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