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复习
(2020-05-09 15:27:48)分类: 释凝答惑 |
《生活与哲学》复习
二、《生活与哲学》要掌握的核心是什么?
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
3、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生活与哲学》的教材思路
整个教材的设计思路,根据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设计的,前面讲了核心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围绕核心问题,教材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具体每个单元的思路如下: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主要是从学生身边的哲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哲学的一般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特点。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主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问题,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如何认识哲学作为一个思路来全面认识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哲学的两个对子是什么?——为什么要重视哲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的哲学是什么,与旧哲学相比有什么特征?通过以如何认识哲学来对哲学本身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同时又能把相关知识点很好的串联——如何认识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思维和思维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内容,基本问题的原因)?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基本派别是什么,划分依据;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的基本形式和评价;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基本形式及对唯心主义的评价)哲学的两个对子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分歧)为什么要重视哲学知识的学习?(哲学的任务和功能)我们现在称之为科学的哲学是什么,与旧哲学相比有什么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四、《生活与哲学》怎么教?
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普遍的认为在四个必修模块中,哲学学习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哲学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但因为哲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对于哲学的学习理解存在的困难比其他几个模块要大,那么的学习反馈根据教材设计的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
我们在哲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坚持这几个原则
1、
立足兴趣,用感兴趣的内容材料,吸住学生的眼球。
2、
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实施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另一方面,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通过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另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把思考问题、利用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贯串于教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应对考试复习,强调落实基础,扫除障碍,拓展新知。
五、《生活与哲学》中教与学的疑难点
1、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评价中的认识误区。
2、怎样正确理解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3、“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是怎样的?
4、怎样理解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5、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精神运动吗?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精神能够成为运动的主体吗?
6、如何理解“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7、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之间的区别
8、如何理解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能的?
9、怎样理解“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10、怎样理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11、为什么说意识的作用再大也仅仅是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1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3、怎样正确把握规律的概念?
14、怎样全面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5、为什么说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存在,不发挥作用了?
16、人们可以创造、消灭、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为什么不能创造、消灭和改造规律本身?
17、怎样理解思维规律的客观性?
18、“一切从实际出发”和“按规律办事”有何异同?
1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对事物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0、两点论和均衡论、重点论和一点论的本质区别何在?
25、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
26、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7、怎样全面理解联系的观点?
28、怎样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关系?
29、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是否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30、坚持联系的客观性与承认人们可以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否矛盾?
31、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是辩证统一
3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与关系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含义与关系
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
3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之间的关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