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矛盾的普遍性
(2020-04-22 15:38:37)分类: 教学设计 |
教师导入: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分为二就是矛盾分析法之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今天让我们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来一起学习矛盾的普遍性。
情景展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探究一、上述有哪些矛盾?是不是每一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讲解:“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说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矛盾,说明“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此事古难全”,是说任何时候都存在,说明矛盾贯穿没意见事物发展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含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横向)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纵向)
说明:矛盾的普遍性还指同类事物共同的状态本质和属性。简单理解就是同类事物的共性(共同点)
注意: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四,不能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有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教师归纳:矛盾的普遍性是客观存在的,不管在任何领域,或者任何时期,矛盾都会存在,只要我们正确看待矛盾,正确分析矛盾,那么就一定会更好的解决问题,从而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成才。
二、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
探究二、你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此事古难全”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教师点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说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体现了苏轼对待人生苦难的态度,启示我们: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是说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启示我们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课堂小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但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才能正确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