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4-03-04 16:42:56)
标签:
有一天教学设计走出去就是全都 |
分类: 教学日记 |
先生》中写道:我曾问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
《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喜欢
的原因我想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给大家揭开谜底。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管是大约还是的确,如果孔乙己还活着的话,
你会觉得文中的谁最会惦记他?(掌柜)为什么?(孔乙己还欠着他的
酒钱)掌柜的话不多,但“还欠了十九个酒钱”在文中却说了四次看来
惦记的是钱而非人啊!那为何当孔乙己带着四文钱来酒店的时候,掌柜
还允许他欠着这十九个钱,而是又温了一碗酒给孔乙己?看来刚才我们
误解掌柜了是吗?(不是,因为孔乙己在掌柜的眼里是有利用价值的,
体现在何处?(孔乙己一到店,店里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店里的人就
多了起来)此时我们才明白,并不是掌柜可怜孔乙己而暂时不让他还
钱,而是因为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还有利用价值,还能给自己带来经济
利益。多么残酷的利益,多么冷酷的掌柜啊!
又何以体现?(把孔乙己当做取乐、嘲笑的对象)具体看看他们嘲笑的
语句。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他们又故意
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为何是叫道,不用说,
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加入取笑的队伍;又故意高声嚷道,希望激起孔
乙己的回应,以获取取笑的内容从而玩弄他)再看第二次的取笑的语
句,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们便接着说
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些人知道孔乙己是个读
书人吗?知道,那又为何明知故问,为什么用捞而不用考,捞表示简
单,讽刺取笑)如果我们仔细看他们取笑孔乙己的内容时,你会发现取
笑的内容全都是围绕着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这个内容,其实孔乙己身上可
以取笑的内容很多,为何单单在他是个读书人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呢?
因为只有谈这个问题时,孔乙己才会做反抗,(神态上的变化)为何一
谈到这个问题孔乙己句就会反抗?因为读过书是孔乙己在短衣帮中最值
得骄傲的地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说明没
有钱,但穿长衫说他有文化,对于孔乙己而言,他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
他是个读书人)而这些人却偏偏要在他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讽刺他,挖苦
他,摧残他,赏玩他。这类人其实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已经给他取了一
个专用的名字,那就是看客,而且是一群,拿“残酷”做娱乐,拿“他
人的苦”做赏玩,很慰安的看客。在这些人的眼里,孔乙己只是个取
笑的对象,多么冷漠的看客啊!
把眼光投向了另一个群体,希望能在那里获得哪怕那么一点点的认可和
尊重,那么他如愿了吗?(没有,在孩子这里他也没有找到一种尊严,
文中我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看来这种看客文化和冷漠的氛围已经影
响到孩子,连孩子也把这个可怜人当成了鄙夷的对象,变得麻木不仁
了。
讽的材料;唯一认为还算是单纯的孩子也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步入了看
客的行列,那么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孔乙己最后的命运会是如何呢?作
者给了我们一个看似矛盾的结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
死了吗?其实作者在文章中已早有暗示,(站着穿长衫走进来,坐着穿
夹袄走出去,穿长衫是孔乙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当这样的精神支柱在某
种环境下被活脱脱地剥去后,剩下的短夹袄也只能是坐着消失在众人的
眼光中)纵然孔乙己的死有他他自身的原因,就如鲁迅先生说的哀其不
幸怒气不争,但在那个精神麻木、对于一个不幸者采取摧残、冷漠旁
观、缺少诚与爱的社会,孔乙己的死又何尝不是那个社会必然的悲剧
呢?不是鲁迅先生狠心,而是社会凉薄使然。插入音乐(春天已经来临
了,这个没有笑声的可怜人,终于在别人的淡忘中只穿着一件破夹袄悲
惨地走了。‘长衫’终究没有陪伴他走完最后的岁月,最值得骄傲和炫
耀的资本终于坍塌在‘破夹袄’的迂腐和可笑中! 春天已经来临了,
这个没有笑声的可怜人终于在别人的哄笑声中‘坐’着离开了;没有了
掌柜的残酷、没有了看客的笑声、没有了孩子的鄙夷,或许在那个世界
孔乙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吧! 春天已经来临了,这个没有笑声的
可怜人终究没有熬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 ——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