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乙己》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4-03-04 16:42:56)
标签:

有一天

教学设计

走出去

就是

全都

分类: 教学日记

    一、    导入

  著名的现代散文家、鲁迅先生的弟子孙伏园先生在他的《关于鲁迅

先生》中写道:我曾问鲁迅先生,其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

《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喜欢

的原因我想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给大家揭开谜底。

    

   二、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这篇小说最后孔乙己的结局如何: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管是大约还是的确,如果孔乙己还活着的话,

你会觉得文中的谁最会惦记他?(掌柜)为什么?(孔乙己还欠着他的

酒钱)掌柜的话不多,但“还欠了十九个酒钱”在文中却说了四次看来

惦记的是钱而非人啊!那为何当孔乙己带着四文钱来酒店的时候,掌柜

还允许他欠着这十九个钱,而是又温了一碗酒给孔乙己?看来刚才我们

误解掌柜了是吗?(不是,因为孔乙己在掌柜的眼里是有利用价值的,

体现在何处?(孔乙己一到店,店里就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店里的人就

多了起来)此时我们才明白,并不是掌柜可怜孔乙己而暂时不让他还

钱,而是因为在掌柜的眼里孔乙己还有利用价值,还能给自己带来经济

利益。多么残酷的利益,多么冷酷的掌柜啊!

   

    三、冷酷的仅仅是掌柜吗?还有?(所有喝酒的人。)这些人的冷酷

又何以体现?(把孔乙己当做取乐、嘲笑的对象)具体看看他们嘲笑的

语句。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他们又故意

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为何是叫道,不用说,

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加入取笑的队伍;又故意高声嚷道,希望激起孔

乙己的回应,以获取取笑的内容从而玩弄他)再看第二次的取笑的语

句,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们便接着说

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些人知道孔乙己是个读

书人吗?知道,那又为何明知故问,为什么用捞而不用考,捞表示简

单,讽刺取笑)如果我们仔细看他们取笑孔乙己的内容时,你会发现取

笑的内容全都是围绕着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这个内容,其实孔乙己身上可

以取笑的内容很多,为何单单在他是个读书人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呢?

因为只有谈这个问题时,孔乙己才会做反抗,(神态上的变化)为何一

谈到这个问题孔乙己句就会反抗?因为读过书是孔乙己在短衣帮中最值

得骄傲的地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说明没

有钱,但穿长衫说他有文化,对于孔乙己而言,他最大的精神支柱就是

他是个读书人)而这些人却偏偏要在他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讽刺他,挖苦

他,摧残他,赏玩他。这类人其实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已经给他取了一

个专用的名字,那就是看客,而且是一群,拿“残酷”做娱乐,拿“他

人的苦”做赏玩,很慰安的看客。在这些人的眼里,孔乙己只是个取

笑的对象,多么冷漠的看客啊!


   四、当孔乙己发现自己在成人的世界里只能得到残酷和冷漠时,他

把眼光投向了另一个群体,希望能在那里获得哪怕那么一点点的认可和

尊重,那么他如愿了吗?(没有,在孩子这里他也没有找到一种尊严,

文中我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看来这种看客文化和冷漠的氛围已经影

响到孩子,连孩子也把这个可怜人当成了鄙夷的对象,变得麻木不仁

了。


   五、唯一让孔乙己感觉自己有尊严的读书人的价值成为了取笑和嘲

讽的材料;唯一认为还算是单纯的孩子也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步入了看

客的行列,那么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孔乙己最后的命运会是如何呢?作

者给了我们一个看似矛盾的结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

死了吗?其实作者在文章中已早有暗示,(站着穿长衫走进来,坐着穿

夹袄走出去,穿长衫是孔乙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当这样的精神支柱在某

种环境下被活脱脱地剥去后,剩下的短夹袄也只能是坐着消失在众人的

眼光中)纵然孔乙己的死有他他自身的原因,就如鲁迅先生说的哀其不

幸怒气不争,但在那个精神麻木、对于一个不幸者采取摧残、冷漠旁

观、缺少诚与爱的社会,孔乙己的死又何尝不是那个社会必然的悲剧

呢?不是鲁迅先生狠心,而是社会凉薄使然。插入音乐(春天已经来临

了,这个没有笑声的可怜人,终于在别人的淡忘中只穿着一件破夹袄悲

惨地走了。‘长衫’终究没有陪伴他走完最后的岁月,最值得骄傲和炫

耀的资本终于坍塌在‘破夹袄’的迂腐和可笑中! 春天已经来临了,

这个没有笑声的可怜人终于在别人的哄笑声中‘坐’着离开了;没有了

掌柜的残酷、没有了看客的笑声、没有了孩子的鄙夷,或许在那个世界

孔乙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吧! 春天已经来临了,这个没有笑声的

可怜人终究没有熬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四、现在也该给大家解开鲁迅先生喜爱这篇文章的谜底了。

   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

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 ——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


   课后反思:在两节公开课后,教研组也对这节课展开了研讨,虽然大家都是看似很随意地聊,但在聊中我能接收到某些信息,就是这节课用一节课上完是不是会对应试产生影响?没有更深入地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是否会影响学生做题?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上升到了教书应该是教学生还是教考试的高度,与我而言,我想两者皆备,但深知这样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储备更多的能量,而后才能厚积薄发,但在我还没拥有足够多的能量的时候,我很清楚我该干什么:用一种理念引导我的课堂;用一种言语感染我的课堂;用一种文化熏陶我的课堂。该走的路还很长,每一步踏实地往前走才能在有一天收获只属于我的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审视  反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