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阿姨的晚年(上)
(2022-05-11 16:17:42)
标签:
人物素描 |
分类: 往事 |
两位老阿姨的晚年(上)
——献给我的女性长辈
我是在老妈家认识C阿姨的。
那年除夕回家,老妈喜滋滋拿出个兰花盖碗,“这是你喜欢吃的。”那是一碗香甜的八宝饭,上面用果脯精心摆着造型。“里面还夹着豆沙呢。“老妈说,八宝饭是她新近结识的朋友C做的。
那时老妈才七十多岁,退下来后身体尚可,每日去公园晨练,在那里结识了几位同龄人。这些朋友中她和C的关系最密切,俩人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南方人,都是早年参加GM,都是“流落”此地后再婚……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
我为老妈在他乡有了情趣相投的朋友感到高兴,很想见见这位阿姨。“不急,她会来的。”老妈说,C阿姨善于厨艺,春节期间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她一定会再送食品来。
C阿姨第二天就来了,她身着红色毛线外套,戴着同色系的贝雷帽,一看就是位开朗活泼、热爱生活的人。C阿姨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看着她闪动的大眼睛和那一头银色的卷发,我问:“您以前是文艺工作者吧?” C阿姨笑了,“我年轻时是文工团的,后来转业到地方了。”“怪不得,您气质真好,衣着打扮也挺前位。不像我妈,穿的都是黑灰蓝。”
C阿姨带来她新做的桂花糯米藕,老妈拿出我和妹妹带去的年货作为回礼。C阿姨羡慕地说:“你好福气,两个女儿都回来看你。我的孩子都来不了,老头儿的儿女倒是都回来,男男女女一大家子等着我做来吃。“她面带失落地走了。
我问老妈:”C阿姨的孩子怎么都没回来呢?“老妈说:“她一个女儿在国外定居,另一个女儿在北京某著名媒体任职,都很忙。“我想起小说里的片段:俩街坊,A大爷的孩子学习好,留学去了国外;B大爷的孩子学习不好,在马路对面的副食店卖酱油。当年,A很是风光得意,B颇有些灰头土脸。到了晚年,俩大爷生活都不能自理。A大爷的孩子在国外定居,他只能躺在床上叹气;B大爷的孩子卖酱油的空隙,不时穿过马路给他端茶倒水……我感慨:孩子越有出息走得越远,走得越远就越指望不上。
老妈说,C阿姨的前夫早年去世,她独自拉扯大了3个孩子。两个女儿都很有出息,儿子也很聪明,而且就在本市。可惜儿子有残疾,不仅照顾不了她,还需要她不时过去帮忙料理。想到C阿姨光鲜的外表下一地鸡毛的生活,我不由得赞叹她面对命运的勇气。
俺老妈有点清高,在当地没什么朋友,时常说自己寂寞孤独,有了C阿姨做伴,她的生活增添很多乐趣。C阿姨家离老妈家不算远,她做了美食经常送来,然后聊聊家常。天气好的时候,几个朋友常相约去看展览、逛街,到公园赏花拍照。每逢生日,她们都要热热闹闹庆祝聚餐……有了这些朋友,老妈开朗了很多,打电话时常听她讲述趣事,谈得最多的是C阿姨。
C阿姨心灵手巧热爱生活,除了忙家务,还积极参加中老年活动。她参加了舞剑队、旗袍队、编织组,每日风风火火忙碌。我这才知道,C阿姨不时更换的样式新颖的毛衣、帽子都是她自己编织的。
有日,老妈兴冲冲打来电话,说C阿姨参加的中老年旗袍队上了报纸。身为旗袍队里年龄最大的成员,穿着彩色旗袍神采奕奕的C阿姨的照片,登在当地日报的显著位置。C阿姨跑来报喜,老妈笑着说:“我已经知道了,我家订了报纸。”老妈为C阿姨高兴,保存了那张报纸,时常拿出来为好友炫耀。
不过,与时俱进的C阿姨也有败北的时候。那时电脑还属”高科技“,走在街上不时见到电脑培训班招生的广告。某日,C阿姨来找老妈拜师,要求尽快学会英文26个字母。原来,C阿姨看到别人上网很是羡慕,跃跃欲试报了电脑培训班。那小老板信誓旦旦:”阿姨放心,我们这儿包教包会。一期不行跟着下期学,不再收费。“C阿姨兴冲冲去上课,第一节就遇到拦路虎——不认识英文字母。于是,年近八旬的老妈,又当了一次老师。
大约半年后,我问老妈:“C阿姨学会电脑了吗?“”咳,没有。“老妈说,C阿姨学了一期不会,学了第二期不会,学了第三期还不会。小老板说:”阿姨啊,我把钱退给您,您下期别来了。您老坐在这儿,影响我们生意。“
……
时间一年年过去,转眼老妈和C阿姨都已80多岁。有日和老妈电话聊天儿,她说C阿姨病了,住院做了手术。她去看过两次,情况还好,C阿姨已经出院了。
后来我去看老妈,带了一些食品让保姆给C阿姨送去。当天晚上,她打来电话:
C阿姨:小兮啊,谢谢你送的东西。
我:不用谢,您平时总是照顾我妈,我应该谢谢您。
C阿姨:不用客气。我和你妈妈是老朋友,我们是互相照顾。你看,我住院,怕你妈妈出门不安全,没告诉她在哪家医院,你妈妈硬是找来了,比我老伴儿都强!我老伴儿,就来过一趟,还是空着手。我手术后打点滴,上厕所都是自己举着输液瓶(那时,当地医院还没有护工。),他都不说帮帮我,坐了一下就走了。唉!
我:北方很多男人有大男子主义,他大概没想起来。
C阿姨:不是没想起来,他一直就是这样的,我出院都不来接,是自己打车回的家。进门看到一团糟,房间从我走后就没收拾过,冰箱里也吃空了……他知道我今天回来,都不去买点吃的。没办法,我只好去了超市。刀口还没拆线呢,我忍着疼痛,一件件往手推车上搬。看着身边一家家亲亲热热买东西,想想自己:女儿离得远,工作忙。老伴儿倒是在身边,却一点儿指望不上……我真想哭啊!
我:您干嘛不叫老伴儿一起去超市呢?
C阿姨:他不做家务的,都是我买我做,伺候他,逢年过节还要伺候他一大家子……平时就算了,我都这样子了,他还是不管,每天照样出去锻炼、玩儿……(C阿姨的声音哽咽。)
我:我不明白,既然这样,您当年干嘛找他呀?
C阿姨:我俩是别人介绍的。那时儿女都成家了,我不愿拖累他们,就想给自己找个老伴儿。我不图他钱,我的级别比他高,家里的花销我出得多。当年,我就是看着他身体好,想着以后和他好好过日子,生了病能有人给端碗水。没想到,居然会是这样……(电话里传来抽泣声。)
(听着C阿姨的哭诉,我想起电视里的老年婚恋节目,单身老人找另一半的诉求,都要求对方身体好,想着头疼脑热的时候能有人照顾。殊不知,身体好也不一定能照顾你,何况都已风烛残年。更何况,再婚老人的心里,早已装进了前夫(妻)、儿女,留给你的还有多少位置呢?)
我:C阿姨,这样的婚姻有什么意思啊?您干嘛这么多年一直忍着,干嘛不结束呢?自己过,也比这样当老保姆强啊。(老妈听我越说越“不像话”,赶紧阻止。)
C阿姨:没关系,我是拿着小灵通在外面呢。我就是心里苦闷,想说一说。不好意思啊,唠唠叨叨了半天。
挂断电话,我叹息:“想不到,表面开朗光鲜的C阿姨,心里这么苦。”老妈说:“你C阿姨很能干,前些年一直忙里忙外。现在年龄越来越大,她确实感到力不从心了。“我说:“这样的婚姻,干嘛不赶紧结束呢?”老妈说:“她只有一套房,儿子住着。如果离婚,就要和儿子一家挤在一起,也很不方便。”年过八旬的C阿姨,似乎已没了退路。
……
时间一年年过去,每次探家,我几乎都能见到C阿姨。有次夏天回去,老妈说C阿姨对她关心帮助很多,希望我能出面请她吃顿饭。老妈挑了当地一家有名的海鲜馆,我去定了雅间。C阿姨来了,依然优雅大方,但言谈话语中,我感到她明显衰老,确实,她比老妈也小不了几岁。
又是几年过去,老妈已过了90岁生日。
有日和老妈电话聊天儿,老妈说,C阿姨前几天来找她,说有种“包治百病”的药,如果俩人合买可以优惠,每人只需1万元,劝老妈与她共同购买。老妈拒绝了,因为她已上过一次当。
那是几年前的事:一群老人被请到大饭店,老板介绍某种强身健体的保健品。一通忽悠下,老头老太纷纷解囊,老妈也花3千多拿回一袋。到家后,她看包装袋上注明的成分,才知道里面是鸡蛋皮和黄豆磨成的粉。老妈急忙打电话要求退货,老板说:“这保健品是注册的,不是假冒伪劣。买的时候,也是你自愿的,我们没有强迫你……”总之一句话——不退货。
老妈气愤地和我诉说受骗经过,我劝她:“3千多买个教训,也不算贵。某某同志,希望你以后一定小心谨慎,避免再犯此类错误。”老妈被我气笑了,此后一直提高警惕,再也不听忽悠。
老妈把她的受骗经历说给C阿姨,表示再也不会听这些虚假宣传。C阿姨悻悻地走了,从此不再提及此事。
后来老妈去医院看病,一位熟识的医生悄悄告诉她,C阿姨被人忽悠干起了传销,不仅投入自己多年的积蓄,还借了儿女和亲友的钱……越陷越深的她,目前已赔进去近百万。C阿姨的郁闷焦虑无处诉说,实在忍不住和这位熟识的医生念叨,被医生批评劝慰了一番。
老妈为C阿姨不听她的劝告遗憾。但这样的百万欠款,一般人都爱莫能助,况且,C阿姨不愿让老妈知道此事,一直瞒着,老妈也只能装作不知。对于C阿姨,老妈只能“曲线”帮助,平日多陪她聊聊天儿,不时送些小礼物。
后来,老妈也无力顾及这些了,因为她病了。自尊心很强的老妈,不愿亲朋好友为她担心,对外一直隐瞒病情。C阿姨依然时常过来看望,带来她亲手做的美食。
C阿姨最后一次来时,我们正在吃饭,我放下饭碗和她寒暄。此时的老妈已说不出话来,只能微笑地望着她的老朋友……大大咧咧的C阿姨竟没发现,聊了几句走了,说不耽误我们吃饭。
不久,老妈去世,我通知亲朋好友,也打电话给C阿姨。
C阿姨(泣不成声):我后悔这些天没去看她,我怕打扰她休息……你妈妈,到底什么病啊?
我:癌症。
C阿姨:她怎么不早说啊?!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