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前行 在总结中发展
(2012-06-25 17:56:42)
标签:
杂谈 |
在探索中前行
----------新乡市一中“目标导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毋庸置疑,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的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渠道。如何使课堂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使教师的每节课都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需要面对、思考、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新乡市一中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目标导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也对它进行了“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探索和研究。
一、理论探索
1.概念的界定
实施“目标导学”,首先要制定“学案”,学案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它侧重使学生“会学”。然后,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导学”,“导学”是指教师在教案的基础上,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包括课前预习、上课、练习、复习、兴趣与能力培养、课后应用等环节,课堂上主要是运用师生“对话”形式。总之,“目标导学”是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每课学习内容首先编制出学案,利用学案作为导航,师生共同合作,实施有效教学。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的是瑞士的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所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他人(如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材料,通过学习主体的“意义建构”而获得,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素质教育理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1)全面性和全员性。 2)主体性。 3)个体差异性。 4)创造性。
显然,“目标导学”符合上述两种教育理论。
3.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目标导学”的实践探究,不仅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创新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我学会”到“我会学”,而且可以使教师的课堂充分体现出“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开展的更为深入,更好地贯彻落实了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案的价值、特点及运用方案的研究
通过对学案的目的、学案与其它教学文本的关系、学案的内容、学案的运用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探究建构充满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2)本课题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动,目标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对话为形式的教学活动,而对话是导学的关键。
(3)对教师教研活动的特点和开展进行分析研究
本课题力求探索一条以课堂教学研究带动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途径。
5.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理论,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课题的发展现状与动态,对比研究传统课堂教学与建构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研究探索总结。
二、实践过程
1、积极部署
为使我校的新课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大幅度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学校积极倡导实践“目标导学”、探究“目标导学”,成立了以李修国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工作。为把这项工作做的更扎实、细致,学校专门下发文件,提出了具体的总体要求、实施目标、实施步骤、实施范围等,并于2007年10月23日下午召开了由主管校长、各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及实验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的宣传动员大会,会上李纯路校长作了“目标导学式教学实施方案”报告,并强调了三点:(1)、改革核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时效性;(2)、充分理解学案与教案的联系和区别;(3)、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目标导学”教学实施方案,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会上还特邀教研室主任刘长河就“目标导学式教学实施方案”的特点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说明和指导。
2、总体要求:
(2).“目标导学”学案,是这一活动的载体,参与实验的所有教师要认真编写,其内容既要有创新性,又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要求各备课组长每周向教务处汇总上交备课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统一备课教案电子稿和将要发给学生的学案。
3、实施步骤
我校采取了先分步实施,后全面推开的稳妥方针。
(1).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目标导学”实施方案,学习后每人写一份学习体会。(10月份)
(2).以教研组为单位,研讨学习方案体会。随后,观摩目标导学示范课录相。观后,再进行学习、讨论、交流、总结。(11月份)
(3).请有关专家讲解“目标导学”实施细节及应注意的问题(11月份)
(4).开始进行实践(11月份期中考试后第12周开始)
(5).请效果好的教师做示范课。(12月份,每学科推荐2人)
(6).进行“目标导学”式教学实践的总结(2008年1月份)
4、具体实施
(1)实施班级及学科
高一年级:校本部18个班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
高二年级:理科重点班(含少儿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
文科班:数学、历史。
(2)实施教师
少儿部:
数学教师:段金有 王艳梅 王红涛 张开达 姜童麟 王玉蛾;
语文教师:赵新鸿 王 萍 邢红菊 李琳琦 蒋晓丽 许伟杰;
物理教师:王红奎
高一年级校本部:
语文:李笑娇 李飞宇 李 妍 陈艳芳 陈亚伟 康牧枷 张 彬 雷亚男
张素霞
数学:吴 磊 郭 杰 李志杰 牛山东 吴宝民 王卫荣 刘 婧 刘秀辉
吴 辉 李慧慧
外语:范冬青 王志辉 蔺江红 付玲玲 常小羽 段爱英 郭向菲 崔国印
辛香叶
物理:金 虹 刘晓东 杨海三 侯旭宁 王志勇 于 田 赵 红
化学:郑东升 冯艳景 彭 利 金 亮 徐艳静 房 岩
高二年级:
理科重点班(含少儿班)
语文:董玉秀 陈军峰 申冲飞
数学:杨金成 陈华欣 杜海军 赵鸿涛
外语:薛晨华 王军安 樊 丽
物理:宁长兴 赵其亮 李共和
化学:李玉萍 冯玉兰 涂巧梅
生物:游乃宁 杨友慧
普通理班
物理:薛 然 王 伟 梁林成 杨 程 余 亮 汪 瑜 吕庆生
生物:苏丽丽 杨友慧 游乃宁 李易繁 闫萍萍 赵小绒
文科班
数学:谭小予 刘秋玲 梁 波 崔 越 陈明宇
历史:陈子飞 梅立英 王 静
三、收获与成果
(一).理论成果
通过“目标导学”的实施,教师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操作程序、教学要求以及学案的编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取得了如下下共识:
1、设计原则:
(1)学生思维在先原则
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需要建立在学生的预习之上,在预先之后由学案引导,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这一点对于“目标导学”教学设计至关重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辅助和促进作用。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探究课文中的内涵与思想。
(3)差异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案学到知识,获得发展。
(4)阶段性原则:在学生使用学案的初始阶段,学案设计要较为详细。待学生对“目标导学”有一定的适应后,学案的设计要更深入,更具启发性。当学生对这种模式完全习惯后,学案设计可以较为简略,比如到高三时则可为提纲式。
(5)系统性原则:教师在学案设计中应注意统筹规划,通览全文,理清思路,明白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然后再精心设计出易于学生接受较为科学的学案。
(6)减负性原则:学案的设计还要注意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尽量减轻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负担 ,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有趣, 老师教的游刃有余。
2、学案的再认识:
(1)学案的编制:通过每周一次的备课组集体活动,在备课组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然后由备课组长提出要求,指定较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编写,最后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进行讨论修订。具体程序是:备课组长分工→提出相应要求→个人编写→个人汇报→集体讨论修订→分头整理→制成学案→打印:
(2)学案的设置:经过多次实验研讨,我们为学案设置以下三个栏目:
知识再现:该栏目主要引导学生预习,全面了解课本概念、原理等,知道“是什么”。
自我检测:该目主要通过选择、辨析、计算等题型,反应课本重点、难点和知识的疑惑点。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为什么”。
质疑设问:本目主要为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存在问题、疑问留出空间,作为老师讲课的依据和重点。
(3)学案的使用:
每节课一个学案,课前发放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并向学生提出要求,,要求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多媒体,思考探究学案所提问题,解答问题。其过程是: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这是“目标导学”的主要环节。然后教师再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共同学习,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疑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
具体操作步骤:课前发学案→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学案→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回答→教师精讲→反馈训练
(4)“目标导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
目标导学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要给教师一定的精讲点拨时间以及师生互动时间。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合理的时间分配应是: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
(二)实践收获
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目标导学的实践和探究,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观念得到更新,理论素养明显增强。特别是许多年轻老师受到了锻炼,获得了发展,实现了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涌现了一大批教坛新秀,实现了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老教师也受益匪浅,进一步领会了新课改的精神和意义,懂得了创新教学的重要性,在此后的教学工作中他们都老当益壮。
2、教法的改善
通过“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究,把教师的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把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由“我学会”变成了“我会学”。这种教法和理念的改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显著提高。
3、具有我校特色的“目标导学”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在实践和探究传统目标导学的基础上,我校教师又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了适合我校具有我校特色的“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我校的”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学案在学习引导、思考引导、总结引导、拓展引导四个栏目下进行设计编写。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从导学、导思、导总结、导发展的思路来完成引导与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4、教学成绩的显著提高。
四、问题与设想
1.教学实践中“导”的不够到位。“目标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对话为形式的教学,
但有的老师仍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虽然有形式上的学案,但课堂教学中仍然“讲得多,对话少,导不足”。
2.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要“导”得主动,“导”的有效,而且必须要导在学生主动学习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要做到这“六想”,那就更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充实自我、提高自我。
总之,通过对“目标导学”的实践和探究,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出新一代的创新人才。我们新乡市一中将在探索中继续前行,在总结中不断发展。
2010年3月 侯立庆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