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在心理分析中的作用

标签:
菏泽心理和合心理沙盘游戏心理咨询赵洪敏 |
分类: 沙盘理论 |
摘要
关键词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既然当代西方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做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那么这种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也自然会透过《易经》来传达其信息。在本文中,我们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三个本质和三个基本构成所表达的心理学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在心理分析中的作用。
一、 易经中三个本质的心理学意义
易经的三个本质是:变易、简易、不易。
(一)变易,是说世界事物在流动着,永久处在运动变化的状况。就心理分析中的来访者来说,他从求助于你的那一瞬间就开始变了,他开始面对他的问题了;他来到你的咨询室,通过倾诉和咨询互动,他慢慢地开始变得接受他的问题了;再通过咨询和感悟,他又慢慢地开始变得感激他的问题了。这三种变易我们心理分析师如果先掌握了的话,那么我们的咨询就变得简易了。
(二)简易,是说世界事物纷繁之中趋于简单,多样之中具有同一。当我们心理分析师知道了《易经》的简易是最高的原则,来访者无论如何复杂的心理问题,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得平凡而简单后,来访者就明白了尽管我的问题随时都在变易,可能变得很复杂,可我懂了里面的道理后,就变得非常简易了,原来的心理困惑就突破了。
(三)不易,是说世界事物的最高的“道”是恒定的,不变的,至少那“变易”之道,就是永恒地起作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有人问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师珍-科茨“心理分析究竟如何能发挥治愈作用”的时候,珍-科茨说“是爱,爱能治愈。”。我认为这个爱就是我们分析师和来访者内心的那个不易的东西。来访者为了爱而困惑;我们心理分析师有了发自心底的爱,也就有了治愈的力量。观汉字“爱”的象形,上面是“孚”, “孚”下有“宀”, “宀”下有“心”,“心”下有“友”。诚信、关爱、安心、友情皆在其中,更有生动丰富的象征寓意。实际上许多带进心理分析室的最初问题,往往是由于爱的缺失。通过专业的方法与技术的背后,总是有“爱”在发挥其治愈的作用。作为心理分析师,诚心为了来访者的利益与发展,这是深含的关爱;这爱能够获得来访者的呼应,能够烘托出治愈的气氛,产生治愈的效果。
二 、易经的三个构成之心理学意义
易经的基本构成亦为三个部分:“象”、“数”、“理”。
(一)象 “象”指现象、具象;又指象征、比喻。这是“易经”的世界构成模式的最外层次。什么叫作卦?“卦者挂也。”,卦就是挂起来的象,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之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的象挂出来,就是八卦。我们仰头一看,天总是在上面,用乾卦表示;地总是踩在脚底下,这个地的象挂在那里,用坤卦表示;在这个天地以内,有两个大东西,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象球一样,不断在转,所以:离卦代表太阳,坎卦代表月亮;天地交会,形成了雷电,这个象用震卦表示;天地一震动就有了气流,这个象用巽卦表示;天地不断地震动形成了两个大东西:山用艮卦表示;海洋、河流用兑卦表示。在宇宙间,除了这八大现象外,再找不到第九样大东西了。我们见到来访者后就可以根据他的象(象者相也),知道他的心里情况,相由心生吗!“象”的基本价值在于能生动地观测、描述、推知世界。
(二)数
(三)理 “理”就是自然、社会、人事变化的规律,最终达成前探往事,后测未来,指导社会人生趋吉避凶之目的。“理”就像我们的思想、精神。我们通过来访者的“象”和“数”,大体知道了他的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咨询就了解了他的“理”即思想,他心理问题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了。
《易经》正是通过“变易”、“简易”、“不易”的原则与“象”、“数”、“理”的演绎,展示了我们心目中的模式世界:具体而又抽象,统一而又多样,恒定而又变化。这个世界有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丰富多彩,互相联系,常变常新,变极必反,适中合谐等东方智慧与哲学思想。
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依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这是荣格对于《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任何一个像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卫礼贤,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这个阿基米德点,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也正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关键。自荣格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心理学家,都对《易经》情有独钟。《易经》与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众多的分析心理学家,都从《易经》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并且将这种深刻的启发,发挥为其心理分析的实践。
转自:于敬东在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