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盘游戏中的道教思想

(2012-10-02 14:51:51)
标签:

菏泽心理

和合心理

沙盘游戏

心理咨询

赵洪敏

分类: 沙盘理论

http://s13/bmiddle/932e7523hcb47979c0e6c&690
菏泽和合心理

沙盘游戏不仅体现了创造过程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而且充分利用非语言交流和象征意义,最大限度地给人们以想象的自由。分析沙盘游戏的形成与应用,不难得出其中所寓含的丰富的中国道家思想。道家主张归质朴、顺自然、因物性、守静笃,与之相应,沙盘游戏中蕴涵着复归婴儿、无中生有、不言之教、自知者明等道家思想

道家将“能体纯素”者,“谓之真人”。沙盘游戏本身就是使人明澈纯素,达到自然真朴的过程。玩家可以任意挑选玩具摆放在盛有细沙的箱子里,引导者会告诉玩家“请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那么玩家在自己的作品创造过程中,就能够暂时摆脱来自外界环境,以及自己意识的羁绊,充分发挥潜意识的作用,寻求人本性的复归。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玩家的心理障碍得到消除。沙盘游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弃对于意识自我的固执,面对我们内在心灵阴影的机会,从而使我们降低意识自我的位置,恢复人性自我的本来面目。

无中生有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是“道”,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共存的本原和依托,代表的是一种万物生成之前的统一状态,可以说是一种“无为”的状态,一种“自然”的状态。同时,“道”也是形成万事万物的统一原则,有了这一原则,原始的混沌体分裂为阴、阳二气,这阴、阳二气培育出天、地和人,这天、地和人便演生了千千万万的物类。从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无中生有”的境界。“有”存在于、生存于“无”,而“无”作为“有”的根据自然内在于“有”中,所以“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察觉。“道”无处不在,万物在“道”中感通。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我们看不到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正如戴维•罗森(David Rosen)所言:“唯有心的贯通,始能体悟道的存在”。

沙盘游戏正是这样的一种工具,它可以让你把自己用“心”感悟到的,而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心理体验,用摆放沙盘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在沙盘的世界里,在沙盘所提供的那样一种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游戏玩家体会到的是真正心灵上的自由,他所表达的也是自己心灵的肆意挥洒。正是在沙盘的世界里,可以将用简单的理性、知性的方法不能够了解的无形世界转化为外在的有形世界。在老子的描述中,“道”以无为本,“道”又统一“有”、“无”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道”是一种恍惚不定的状态,它蕴含着许多不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能以理性去判断,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我们的思想也正是这样,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沙盘游戏就是为来访者提供一次用“心”去感悟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使玩家的心灵得到治愈与发展,并使其感受到对于内心深处的无意识体验的发挥和整理所带来的幸福。

不言之教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是沙盘游戏的完美写照。我们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沙盘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对于沙盘游戏与道家思想契合之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沙盘的游戏机理,同时还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道家人生哲学中的心理健康智慧,促使我们善待自己,呵护心灵。

自知者明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强调自知、自胜,比知人、胜人还重要。也就是说人应当加强自我认识,正确评价自己。沙盘游戏其最终目的也是促使游戏者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在沙盘的制造过程中,引导着实际上只扮演陪伴者、参与者的角色,游戏过程中的真正主体是游戏玩家。玩家在引导着所提供的自由、安全的环境下,通过将不同的玩具摆放入沙箱中呈现出沙盘视觉化的形式,从而最终完成一种自我心灵探索、旅游的历程。因此,我们说沙盘的制造过程就是游戏玩家“自知”的过程。而这一“自知”过程,有助于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一些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认识到其危害性,找到问题的症结,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道家所强调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充分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战胜自己,提高自己抗挫败的能力。沙盘游戏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治愈与发展,即沙盘游戏并非单纯以游戏者的心理症状或心理障碍为工作目标,而是注重其内在心理的充实与发展。玩家在多次的沙盘制作过程中,可以学会面对自身问题,而不是消极的躲避,正视现实生活,做到“自知”。同时,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提高心理应付能力,战胜困难,做到“自胜”。从而使玩家通过玩游戏,真正达到“自明”与“自强”,实现人格各个方面的和谐、充实和完全。

文章来源:互联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