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拖沓和任性的孩子,内心是怎样的

标签:
情感 |
分类: 亲子关系 |
6~12岁年龄阶段,是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父母反映(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映)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拖沓和任性是孩子反抗父母的软硬两种形式
“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拗。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沓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
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沓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拖沓的手段,说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拗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此说,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来表现。
总表现得拖沓或任性的孩子内心是无助的
孩子的问题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来表达。
拖沓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因而难以养成对自己行为的负责任能力。
所以,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孩子的行为表现。要改变孩子的拖沓与任性,父母要先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强大的动力来自强烈的欲望——让您的孩子发挥无限潜力
当今社会,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一般家庭都是能够做得到的,而相对在孩子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教育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显得无能为力。
真正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是靠别人的强迫做到的,而要靠孩子自己给自己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这需要父母、老师,及其他周围环境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强烈欲望。
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只能起到协助作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如果他有强烈的意愿,他真的是愿意去,方法是无限的。孩子们是很聪明的,只要他们想做(want to do),怎样做(how to do)他们自己是可以找到办法的。其实孩子没有办法事事成为第一,不管是学业上还是兴趣上。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有过第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他的发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