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
(2014-05-19 21:44:14)
标签:
快乐情感临汾心灵花园儿童青少健康 |
分类: 心灵成长 |
http://s13/mw690/002H6Fm7zy6J0r8xTYM2c&690
问:每次别人帮助我,不管是小帮助或是大帮助,我如果不马上回报我会异常难受,坐卧不安,就好像是我欠了别人很多似的,所以每次我都会以“丈”来退还别人对我“尺”的帮助,结果是别人觉得很尴尬,而我内心中也觉得委屈和不公平。我不知道如何来平衡这种纠结?
施与受是人类关系的基本法则
接受是一门功课
接受是一门功课,它并不比帮助别人更容易。人类的关系是从施与受开始的,而达至平衡,让关系和谐顺畅地流动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别人帮助你时,你就失去了独立与清白感,内疚的情绪和回报的义务就会驱使你“退还”别人对你的帮助。你用此方法来找回内心的平衡,释放那种亏欠别人的压力。这的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只是,回报不用那么快,如果超快速地回报,其实是变相的拒绝,这样别人会觉得尴尬。如果对方是个没学会接受的人,那他甚至可能怨恨。当他真正有所需时,你提供适当的帮助,更有利于这段关系的延续与发展。当我们不求回报地给予某人或是付出大于回报时,通常会以愉悦的方式经验到清白感,也就是当我们不亏欠任何人、无所求或没有得到任何赠予时,我们通常会有轻松而自由的愉悦感,你的快速反应通常基于此。
付出与回报的差距过大,也会使得关系失衡
回报力度也不用超出他帮助你时的量,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当你的回报力度超出他对你的帮助部分,是在否定自己对他人的需求。而长期不愿接受他人给予,只能付出的人,是期望维持权力感和优越地位的“助人者症候群”。这种人,在我们随处可见的“义工”群体里很多,他们无法接受,只能给予。这是一种失衡的状态,这是不利于关系的持续发展的。在亲密关系里也常见到,当“助人者症候群”们拒绝伴侣的付出时,伴侣可能也会拒绝他的给予,常常还会伴生疏离与愤怒的情绪。这样的“助人者症候群”会心理失衡,委屈、怨恨、空虚、失落等情绪都会结伴而来。
心怀感恩,全然的接受与付出,才会更好地滋养关系
在施与受的关系里,等量的平衡原则相当重要,心怀感恩,全然的接受与付出,能量充分交换,才会更好地滋养关系,带来丰盛与喜悦的幸福感。
学会接受,要先疗愈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不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的,不是你的本体,因为你的本体是圆满的,是与万物合一的,在这种合一中,能量的流动是自然,顺畅的,彼此的帮助作为一种能量的流动,是爱的显化,因为爱是你的本质,所以,它的流动是不会受到阻碍的。
让它受到阻碍的,是我们儿时的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而在面对别人的帮助时,坐卧不安的,是你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这个纯净的小孩在来到世界后,面对着充满了生存危险的环境,只能依靠父母的悉心照顾才能健康成长。
而当我们的父母不够觉醒,看不清你的本质时,照顾和爱就会变得不那么纯净,它有可能在父母的无意识下成为“控制”你的工具,不够“无私”的爱,会让你产生愧疚,产生自责,仿佛接受这样的爱,你就欠了父母,可是那时候你不知道怎么去报答他们,深深的无力感就在内心埋下种子,影响你以后的人际关系。爱的能量的自然流淌就从那时候开始受到阻碍了。
所以,在平衡自己内心的纠结前,我们需要先疗愈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如今你已经长大,你的内在足够有力量,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慢慢觉醒,发现自己就是爱,也深深值得被爱,体验被爱。别人对你的帮助,其实是一种爱的能量流动,让你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本体深处的合一,和那份合一深处的爱。
用你内在的父母去爱和呵护那个受伤的、充满愧疚和自责的小孩,让它感受到来自本体深处无条件的爱,让它深深理解,欣然接纳这份爱,其实是对帮助自己的人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