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糖实验是英国人格心理学家米歇尔Walter
Mischel
所做的一项著名实验,米歇尔在人格结构、过程和发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异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2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在20世纪著名的一百位心理学家中排名第25位。
他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里选择了一群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多数为斯坦福大学教职员工及研究生的子女。他们把这些孩子带进一个简陋的房子里,在每一位孩子面前放着一块软糖。测试的老师对孩子们说:“老师出去一会儿,如果你们谁能坚持到老师回来还没有把自己面前的软糖吃掉,老师就再奖励你一块。如果你没等到老师回来就把软糖吃掉了,你就只能得到你面前的这一块。”
在十几分钟的等待中,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经不住糖的甜蜜诱惑,把糖吃掉了。而有些孩子领会了老师的要求,尽量使自己坚持下来,以得到两块糖。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使自己坚持下来。有的把头放在手臂上,闭上眼睛,不去看那诱人的软糖;有的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有的努力让自己睡着。最后,这些有控制自己能力的小孩如愿以偿,得到了两块软糖。
米歇尔团队对接受这次实验的孩子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中学毕业时的评估结果是,四岁时能够耐心等待的人在校表现优异,入学考试成绩普遍较好。而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提前吃掉软糖的人,则表现相对较差。而进入社会后,那些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孩子普遍不如得到两块软糖的孩子取得的成就大。
软糖实验给我们带来什么样启发呢?
首先,从大的方面说,这项并不神秘的实验,使人们意识到对智力在人生成就方面所起的作用估价有些偏高,而对原本并不陌生的人类情感,在人生成就和生活幸福方面实际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估价太低了。正是这项实验研究引发了人们对情感智力研究和教育的重视。家长朋友们请思考,你是不是“过于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可能是最重要的非智力的开发?”
其次,从小的方面说,这项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的能力,即平时我们所说的“耐力”,让孩子学会坚持与等待。当然这种等待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不难想象,如果父母在孩子提出某种需求时设法“延迟满足”,让孩子感觉实现这个需求很艰难,那么,孩子不仅在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锻炼,上进心或积极性得到了强化,而且在需求满足之后,会倍感愉悦,倍觉幸福,也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满足。
相反,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势”
: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可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肯定会令他们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事事不顺心的他们,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总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酿成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这恰恰是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愿家长们都能重视孩子的延迟满足,让孩子从小学会延迟满足。在延迟满足中,孩子学会期待、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学会克制、学会奋斗,体验成功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