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林文采老师课堂笔记整理----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

(2014-02-28 21:58:54)
标签:

转载

分类: 亲子关系

林文采老师讲课笔记整理

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

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原来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这些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从0岁一直到4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那如果这个孩子在0-6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填满的话,他一生寻寻觅觅的时候,他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对于母亲而言,来做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生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生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也就没有我的经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而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因为他不能分离。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心安。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请爸爸这样来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赞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称赞,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心理缺失。

如何处理情绪

提要:

1,孩子(儿时或成年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多是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所致。

2,情绪是一种(坏)能量,会不断积累,要么转化,要么倾倒,否则就会出问题。

3,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将这种能量转化为生产力,安全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倾倒。

4,怎样做安全的父母?(1)不伤害孩子的自尊;(2)说话不让孩子觉得丢脸/出丑;(3)说话不让孩子感觉压力,比如威胁孩子等。

5,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是从何而来。

 

来找我咨询的孩子中,无论外表表现出来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都是自己的情绪问题,即面对压力、生活中大的变化,不知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

案例:在一个单亲家庭中,母亲离家而去,父亲酗酒,经常酒后打骂孩子,之前孩子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而在大儿子19岁时,一天晚上父亲酒后回家,因琐事又开始骂儿子,这天,儿子终于忍不住,顶撞了父亲,父亲暴怒,动手打儿子,虽然打和骂都不是第一次,但这次的结果却不同,儿子抢过父亲手里的棍子回击父亲,直到父亲倒地不动才清醒过来,可父亲却已经被打死了。在庭审时,儿子的辩护律师说:这个儿子从来没有犯过任何案件,而且在没有人教养的情况下(母亲跑掉,父亲不管)靠自己的努力读书,还拿到大学的奖学金,很不容易。他的本意也并不是要杀害他的父亲。但法官说:我同意律师的看法,我也对这个事情感到很童心,此案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我们的情绪应由谁管理?今天我无力管理我的情绪,我就可以不对此负责了吗?如果在这个案件中破例给儿子很轻的判决,以后就会有很多类似的案件,找各种理由来摆脱责任。我认为这个儿子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最终,这个儿子被判7年监禁。

  

那么,“情绪”是什么?为什么有时使人无法控制?

情绪是一种能量。本来无力去做的事,情绪一来,就能做了;本来还在犹豫的,情绪一来,就非要做成什么样。因为它是一种能量,只能使用、转化,不会自己消失。如果不使用、转化,就只能积累在情绪的垃圾桶里。

 

有的孩子,从来没有人教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因为中国人推崇喜怒不形于色,所以当一个小孩子哭时,父母有时就会说:哭什么哭,这么点小事就哭。总是笑有时也会受到父母的指责。这样一来,孩子就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里面的情绪。

有的孩子天生就会化解自己的情绪,当很多家庭不和带给孩子的怀情绪,孩子是处理不好的。导致的后遗症就是,小孩不会在交往中学会社会功能。因为他们一直在处理自己内在的情绪,一直在把它压下去,这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学习交往中的一些规则等。这些小孩无法和其他孩子融合,无法很好地发展人际关系。

情绪的垃圾桶会有满的时候,满了就会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大部分孩子的情绪垃圾桶有三个时点会满,第一就是11-12岁左右。这时积累了很多情绪的孩子会爆发,比如乱打人、不想上学等。不上学常常是孩子无法处理情绪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

第二个时点是18-19岁,表现是自杀,所谓青少年自杀问题多出现这一阶段就是这个道理。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带给孩子这么多情绪,有时因担心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程度,自己的焦虑太多,就给孩子提很多要求,甚至是越来越尖锐的要求,希望通过这种尖锐来奏效,其实这样给孩子造成了太大的压力和情绪。

第三个时点是25-26岁。如果此时孩子行为古怪、情绪低落,就是他的垃圾桶满了表现。如果此时不能化悲愤为力量,那这些情绪就一定要倒出去。怎么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文字或语言来倾诉。而内向的孩子又很少这样做。其实,我认为根本就不存在内向的,不愿向父母打开心扉的孩子。只是当他认为父母安全的时候才会讲,否则他不敢讲自己的心里话。

 

什么样的父母会是孩子眼中的“不安全”父母?笑话他、骂他、想要控制他,这些就是不安全的父母。当一个孩子发脾气大喊大叫时,如果父母说“不要叫!”那是没用的,父母要对孩子表示你了解他很生气,说:我看到了,你真的很生气,很痛苦。如果一个孩子气的一拳把门打破,父母看到了什么?如果你看到的是: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暴力,必须停止,这就错了,而应该说:”我看到你真的很痛苦,你一定心里很难受。“只有这样,才会帮助孩子把情绪垃圾倒出来。爱讲话的孩子一般不会使情绪积累到失控的地步,所以应鼓励孩子讲、写出自己的心情,这样他才会顺利走过成长的历程。

除了说、写以外,宣泄情绪的途径还包括画画。小孩出生后就具有自然的方法发泄情绪,一个是做梦,另一个是画画。

要让孩子对你说出他的情绪,就要做安全的父母。怎样做安全的父母:(1)不伤孩子自尊;(2)说话不让孩子觉得出丑;(3)说话不让孩子觉得情绪越来越多,比如威胁孩子等。例如,不要对小孩说:不要你了这类的话,孩子听到这个会觉得很恐慌。

  

还要教给孩子怎样转化这种能量。这个能量可以转化为动能,好的动能,比如运动,而不是坏的动能,比如打人、自残等。我观察到中国的小孩子,他们被关注得太多,不是很自由的。被保护太多的结果,要么退缩,要么爆发。关心是好的,担心是不好的。对青少年来说,最不开心的就是父母担心太多,不信任自己。要让孩子多运动,做他喜欢的运动。这个能力还可以转化为声能,好的声能,比如唱歌等,而不是坏的声能,比如骂人。

这个情绪还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只有给孩子鼓励,孩子才有能力将情绪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孩子才会成为情商高手。不管多么沮丧,都会看得起自己,有生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难题。

 

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情绪?

1,认为自己得到的注意力不够。

当你觉得一个孩子很烦,就说明这个孩子缺乏对他的注意力。现在大多是一个孩子,这个问题可能会好一些。有些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就会在父母回家时烦父母,这时,要给孩子一点与父母相处的个人时间。

2,没有得到足够的权力。孩子想得到权力,即想要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当父母觉得对孩子很沮丧时,往往是孩子得到的权力不够。要让孩子有适合自己年龄的选择的权力,否则他到了该自己选择的年龄,就会不知如何选择。

3,父母过于强势。对于这样的父母,孩子有时会报复,这会让父母觉得受伤。

4,觉得永远没有办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此时孩子会自暴自弃,迫使父母对他放弃。

 

在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过程中,要知道孩子想得到什么,否则无法帮他。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有一次我上了一个网站,从此每次一开电脑,就会弹出很多色情图片...由此看出,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怎么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孩子免疫力。这主要要父母来教,不能依靠学校。这方面的教育也包括:怎样用爱,用包容来对待另外一个人?这些都是性教育的内容。就像预防针一样,先给孩子打上,为他将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做准备。

如何教给孩子免疫力?

1,孩子问什么,简单的答。

首先,当孩子开始问时,才回答。其次,孩子问什么答什么。孩子有时问得很简单,回答也要简单。要让孩子知道那是我们身体中的一个部分,但是是很隐私的一个部分。

2,要明白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有时孩子问这类问题只是因为害怕会离开你,并不是想要知道整个故事。

3,认真倾听,对症下药

要认真倾听,知道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比如,我儿子4岁时有次回来看着我说了句:“这个女孩很性感。”估计有的家长听到一个4岁的男孩说出这个话会反应比较激烈,但我只是很平静地问他,怎么知道这个词的?实际上,是因为幼儿园里有孩子说这句话,老师流露出很吃惊的神色,我儿子就记住了,原来这个词有这么大的作用,他说这句话时一直看着我的表情,他就想在我身上试验一下,为什么这句话有这么大的力量,其实他根本不知道性感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我们在幼儿园要学习词汇,但有的字眼说出来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不要说。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讲什么是性感,只是趁机教导他一些东西就可以了。对待孩子说脏话也是一样。

4,直接切入主题,不绕圈子

有时孩子的问题与知识无关,只与家长的反应有关。

5,态度上不回避、欺骗、含糊其词

不说“你是从外面捡来的”等。如果家长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可以和孩子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吧。可以准备一两本相关的人体方面的书。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阅读来了解,这是很自然的问题,和其他的问题一样,也可以通过阅读这种自然的渠道找到答案。

家长要表示自己愿意和他谈这方面的问题,这样以后他才敢和你说。

6,简捷、耐心、轻松、大方

孩子一般11岁开始进入青春期。要和孩子建立一种亲密的爱的分享的关系。我们在这方面就有欠缺,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很多都不行,而如果我们从小就有这样的气氛,就会愿意说。比如当男孩子梦遗后,如果之前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孩子就会告诉父母,父母就可以用很自然的方法去处理,比如告诉他梦遗之后换一个短裤,或者提前垫一下。告诉他这些是每个男孩都会遇到的,梦遗是很自然的处理精子满了的生理方法。这样孩子就不会因此出现心理压力以及一系列的问题。

7,通过图书或影片

可以引用动物、植物的繁殖和成长过程

让孩子了解身体器官和保健知识

告诉孩子哪些动作不雅观、不卫生、不安全

因为无法保证孩子不接触到网站上的色情图片,所以要让孩子知道,很多网站上的图片是不雅观的,是商家为了赚钱放上去的。否则他见了异性总容易想到那些图片,就会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从而怕与异性交往。

不雅观的事,会使人不舒服,就不要做。

告诉孩子,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身体是属于他的,如果他觉得不舒服,要说出来,要拒绝。他对他的身体有自主权,要说:我不要。如果对方还是不尊重自己,就要离开他。(个人感觉这个尤其针对女孩子)

 

基本的性教育:

1,性是生理和心理的结合

2,性是尊重和爱的两性关系

性是只有一个的,非常特别,所以要格外珍惜。两个相爱的人,有些东西只能与对方分享,而不能与其他人共享,比如性。因为,我很爱对方。

3,性是健康的,但宜保留隐私权

性不是食物,当人饿时就得马上吃,而性是可以等的。可以和爱人、自己信任的人分享性的话题,但不能随便和别人分享。

4,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

男性和女性不同。在这个话题上,我们有时知道得很少。我们经常对配偶有误解,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我和我的父亲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谈话,从而我就知道男人是怎么想问题的。孩子可以从家里学到男性是怎样的,女性是怎样的。父母是一定会影响到他的婚姻的。如果不了解异性,走入婚姻后可能会吃很多苦,所以要知道异性心里是怎么想的。

5,建立良好的两性关系

重要的是:妈妈的情绪要稳定,孩子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母亲。爸爸要看得起孩子,自己是个负责任的人,这样才会使孩子建立对自我的看着。在孩子心里,他是否是一个重要的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的肯定。如果一个孩子和爸爸关系不好,今后与男性可能就会较难相处。

6,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节制

孩子需要懂得,生命来自于性,要保护别人,要有节制。

青少年性教育:

1,性行为

2,接纳身体的需要

3,正确看待异性

4,珍惜彼此的身体

5,了解性行为的后果

6,重视对方的感受

7,保护自己及对方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