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听张波讲O2O——自下而上

(2014-04-17 11:32:08)
标签:

o2o

二维码

张波

自下而上

it

分类: 听张波讲O2O

       2013年底,最火的一个词叫互联网思维,甚至有出版社朋友希望我写一本关于互联网思维的书,看来这个词又被毁了,期间很多朋友问我,我心中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去中心、开放、互动、自下而上、长尾。很多朋友说,不对呀,至少怎么也有个用户体验吧。我说告诉他,企业把这5个词干透了,用户体验自然就成了,目前是个人时代来临的年代,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O2O,都绕不开 用户体验

       本期听张波讲O2O主题: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对应的词是自上而下,政府部门喜欢用顶层设计,有时候我一直在思考,存不存在神一样的组织、技术手段可以通过顶层设计用于操作全局的未知假定的客观事实整体,不管借助伟大的理论、云计算、大数据等,自从我啃了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一书,发现可能真不存在!这个全局未知假定的客观事实整体针对于组织(无论是企业、甚至政府),该组织不管用资本为纽带的市场营销管理手段得不到,还是以权力为基础的行政设计执行手段也得不到。

       因为个体差异增强了合作群体的力量,使其超出个人努力的总和。洪堡有句名言:文明就是人类最为丰富的多样性的发展。秩序的重要性和价值会随着构成因素多样性的发展而增加,更大的秩序又会提高多样性的价值,由此使人与人合作秩序的扩展变得无限广阔。

       这可能就是互联网思维火的原因,我一直定义的O2O虚实2个世界互动的新商业模式,核心在于虚拟数字世界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一个无边弗届的世界,而且据说每2年产生的数据是以前历史所有数据的总和,我们的行为已经深受这个世界的影响,最可怕的是在这个世界中,个人的ID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并碎片在不同的数字社区中的,这对个人自由的加入数字世界内复杂的合作结构成为可能,我们仅仅在这10年内琢磨出如何在这个数字世界上人和人合作秩序而已(O2O其实也绕不开这个)。因此,移动互联网对大企业(这个大企业不管是传统大企业还是互联网大企业)存在严重的窄门,而个人可能很容易过去,就像恐龙会死去,小动物却活下来了。当然个人在数字世界上能够自由加入复杂的合作结构之前,必须变得与众不同,进一步说,他们还必须结成一个性质独特的实体:它不仅仅是个总和,而且是一个结构,它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有机体,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又和它不同。

       话题有点扯成哲学味,这就是为啥自下而上必定兴起于未来商业模式的原因。上次在京东讲O2O,我对京东目前三个O2O模式进行了大胆的砸场子式的诠释,其中对于团购,就是提出了自下而上的模式,目前的团购模式在O2O进入多渠道引流合作的时代必定死去,未来几年的团购模式一定让店家自己发起自团购模式,然后发布到不同O2O渠道上去,那个传统团购模式构建的渠道,在新的团购模式下,提供给店家最重要恰恰不是流量,而是基于LBS的用户共享模式,对于店家来讲也就是粉丝分层管理(就是“听张波讲O2O:互动”一讲中定义的ABCD模式)。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如何做O2O创业,其实,我在优米网《O2O系列讲座》第一次录制的“O2O理论部分已经明确提出,当O2O交易方向成为巨头们的基础设施,那么创业方向在O2O营销和O2O内容体验中,O2O营销在碎片化渠道创业方向是要求对用户实现互动&精准O2O内容体验的创业方向是要求赋予对用户的文化情感内涵,放弃传统互联网的入口控制论,那些传统互联网形成的渠道巨头必将死去,用自下而上去进行O2O创业,自下而上不仅仅体现在业务模式上,对于企业内部,弱化KPI导向,弱化计划,因为未来已经不可预知和不可控了,企业内部不如建立快速迭代模式,把创新的权利还给带社群模式的产品团队,放弃O2O产品的自上而下顶层设计,通过产品团队自下而上模式自由加入虚实2个世界(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复杂的合作结构,这才是企业的O2O生存之道,只有这样化整为零式的自下而上,企业的品牌才可以重构出新的魅力,这种魅力对用户就是精神契合""给他能力"(共鸣+使能)的真爱

       数字世界的个体独特性和物理世界的个体从众性形成的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和协作个人时代即将到来,O2O企业将必须用自下而上模式来应对个人时代的商业模式,最后用90后美女马佳佳(张孟宁)的最近比较火的互联网思维PPT中关于用户论来结束此讲:用钱来搞定的用户都是婊子,用伺候搞定的用户都是大爷,用品牌魅力搞定的用户才是真爱!

       真爱永恒,O2O也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