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哭闹问题的干预

基本情况:桐桐,男,4岁3个月,经天津市儿童医院诊断为自闭症。初来时仅会说“爸爸”“妈妈”等个别人称名词,且语言理解能力差,认知水平低。来宜童两个月后,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有所提升,能够模仿数十词语的发音,且能表达基本的功能性词语,如“(不)要/玩”、“帮帮”等。桐桐在家主要由妈妈陪伴,因此对妈妈的情感依恋较强。
问题行为功能评估
行为表现
http://s13/bmiddle/004dFeMqzy7fSlz9UCM8c&690
桐桐今年8月来到宜童,9月底是妈妈首次参加家长公开课。考虑到桐桐比较依恋妈妈,就让妈妈在门外观看上课情况。测评结束后,妈妈进入教室和桐桐打招呼,两人都很开心。几分钟后,桐桐该去楼下做大运动了,而妈妈也该离开了。妈妈担心桐桐会不让她走或者追着跟她走,于是趁他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走了。桐桐发现妈妈不见之后就下楼去追却没追到,于是开始哭闹。老师带桐桐进入感统训练室后,他的情绪一下子爆发,一边大哭,一边躺在地上打滚,还不停地脱衣服、脱鞋,一旦老师想要安抚,就会让他的行为强度增加。这些哭闹行为持续了近40分钟,直到音乐游戏时见到妈妈。妈妈进来后,他虽然还在哭,但不再躺地打滚和脱衣服,而对老师却仍然充满了愤怒,拿鞋子往老师身上扔。
确定问题行为
桐桐的哭闹行为虽然是由特定情境引发的,但是这些行为的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高,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更重要的是,每个月都会有家长公开课,那就意味着孩子每个月都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甚至更强烈的哭闹行为。
干预实施过程
10月底的家长公开课时,老师让妈妈进入了教室。桐桐见到妈妈后很开心,围着妈妈玩,不肯回座位。在姜老师的指导下,
http://s16/mw690/004dFeMqzy7fSlE50JNcf&690
在妈妈把桐桐送回座位后,老师开始正常上课。桐桐虽然总是时不时地笑着看妈妈,但能够很好地配合完成项目,并在得到老师夸奖时开心地看向妈妈,而妈妈也会以笑容和动作姿势表达对孩子的称赞。整个评估过程实施顺利,项目完成质量并未收受到影响。评估过程的顺利实施,一方面得利于孩子保持了良好的情绪状态,妈妈和老师自然大方的行为方式使得他的内心是平和安稳的,另一方面也得利于老师和孩子间良好的情感基础和相互配合。
评估结束后,姜老师引导妈妈大大方方地跟孩子道别,告诉孩子妈妈去车里等他,下课了就来接他。看着妈妈离去,桐桐在老师的提示下有些茫然地跟妈妈挥手告别,然后追出教室。老师陪同他出了教室,安静地跟着他往前走。桐桐一边往前走,一边再一次跟妈妈拜拜。妈妈转身走出二楼的大门后,桐桐再一次往前追出去,老师依然没有阻拦,只是陪同。桐桐追出二楼大门后没看到妈妈,愣了愣,然后转身往回走。走回教室后,孩子开始安静地玩玩具。道别过程是整个干预实施的关键。大大方方的告别方式使得孩子明白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而且会在车里等着他,这就避免了孩子的误解以及因此引起的恐慌和情绪行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桐桐能够安然地与妈妈分开,是因为他能够理解妈妈的话语。也就是说,这个过程需要以孩子的理解能力为基础。
下楼后,桐桐与往常一样进行感统训练,且整个过程都很开心。
http://s14/bmiddle/004dFeMqzy7fSlGgJfT0d&690
11月底的家长评估时,妈妈再次进入了教室。桐桐见到妈妈时的反应和上个月大致相同,但是能更快地回到座位上,开始上课。整个上课状况也与上月大致相同,评估过程顺利,孩子表现与平时一致。
值得高兴的是,道别环节进行的更加顺利了。在妈妈告诉桐桐自己去车里等他后,桐桐在老师的提示下跟妈妈拜拜,然后就安静地在座位上玩起了玩具。下楼做感统训练时,也一切都很顺利,桐桐没有再出现任何情绪行为问题。
干预效果分析
经过两次干预,桐桐已经能够安然地与妈妈道别,接受妈妈的中途离开,且不影响正常的训练。干预效果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