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对话中的语言辅助

文|宜童语言教研组
情景一
爸爸妈妈带小朋友来中心面试,老师问孩子你几岁了,小朋友没有任何反应,家长在旁边急的不行,妈妈马上对孩子说;你几岁啦,快告诉老师。你说呀,快说几岁了呀?几岁啦?说呀说呀!爸爸看到妈妈的话没有起到效果,紧接着补充:快说几岁了,不说就把棒棒糖还给我吧。
上述的情境其实在谱系障碍儿童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对于孩子的不反应,家长往往是焦虑着急但又没有很好的方法,只能不断的重复问句,且经常的辅以“恐吓”与“贿赂”。这些做法显而易见是有问题的:
✘儿童理解困难
老师的语言没有听懂,爸爸妈妈不仅不断的重复指令,还加入了新的词汇,语言理解难度增加,造成孩子更加听不懂,起不到辅助的作用。
✘角色错误,破环互动
在上述的对话中,本身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对话,但中间爸爸妈妈介入到对话中间,破坏了老师和孩子的互动关系。在父母的介入中,无形将对话关系由老师儿童转变成了家长儿童。
/attached/image/20170418/20170418091203_30371.jpg
那面对这一情况家长们应该如何做呢?其实我们只需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语言辅助就可以了,而非不断的重复指令。那什么是语言辅助呢?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通过语言的提示促使儿童做出期待行为。在使用语言辅助时,我们应考虑儿童需具备一定口语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模仿能力。
在上述的情境中,对于老师的提问,儿童没有反应,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语言辅助。
操作过程
妈妈站在孩子身后,直接提示儿童应该表达的内容:三岁。家长作为辅助者,不参与对话交流,不当第三者;站在儿童的后方,避免面对面,给孩子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只说儿童应该说的,绝不说多余的话,像类似:“说你三岁了”“告诉老师你三岁了”等,这些也是错误的示范。
☼
再举一个例子:对于谱系障碍的儿童,人称代词的学习是一大难点,反反复复,理解困难表达转换也困难。以下是妈妈教授小朋友表达人称代词你我:
情境二
妈妈:指着自己的鼻子问道:这是谁的鼻子
小明:看着妈妈,没有反应
妈妈:给儿童语言辅助,边指自己的鼻子边说:你的鼻
子
小明和妈妈仿说:你的鼻子
虽然在语言提示下,小明表达出你的鼻子,但妈妈总觉得怪怪的,感觉自己教的有问题,但又说
不上来,结果也和妈妈想的一样,小明学了一个多月的人称代词表达,仍然是糊里糊涂,分不清、你我。
/attached/image/20170418/20170418091347_48029.jpg
其实我们在教授代词的过程中,增加一名辅助人,这个过程就会容易、很多。上述例子中提问者和辅助者集于一身,会给儿童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情境三
妈妈:指着自己的鼻子问道:这是谁的鼻子
小明看着妈妈,没有反应
爸爸站在小明身后,低声说道:你的鼻子。
同时可以配合动作辅助,用手指向妈妈。
小明在爸爸的提示下表达:你的鼻子
妈妈及时给予儿童强化
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在教授儿童学习社交礼仪中,经常看到小朋友该说谢谢时说不客气,应该说不客气的时候说谢谢,有些小朋友甚至直接表达:谢谢不客气。这些很多是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语言辅助的不恰当造成的。家长们可以思考,这些社交礼仪用语要如何教授。
☼
最后我们通过一张简单的例图,帮您理解如何在对话中使用语言辅助:
/attached/image/20170418/20170418091506_88412.png
1、站在儿童身后。
2、辅助者不做“第三者”,不介入到双方的对话当中。
3、辅助者只说儿童应该表达的,清晰明确,不说多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