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幼儿独词句到双词句的语言发展

文|个案中心教学部 赵嘉仪
由独词句阶段到双词句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又一次大的飞跃。两个阶段的本质差异,不在于句子长短,而在于双词句阶段,儿童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具有了词的资格,即具有了组合功能。判断儿童是否具有词的组合能力,如下标准具有可操作性:
当儿童听到一个含有A的词语时,他能主动地用一个语言单位B与A组合,形成具有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运算关系的AB或BA新组合。这时,就认为儿童发展出了词的组合能力。例如:
/attached/image/20170419/20170419161111_93421.jpg
(1)D在早晨不肯起床,母亲对着D说:“起!”
(2)D非要拿姐姐的镜子,姐姐一边胳肢D一边问:“还拿不?”D边笑边答:“不拿了!”这种问答连着反复达五次之多。
这两例是在D出生后第475天搜集到的。在此二例中,D主动地用“不”同“起、拿”组合成“不V”,表达对动作或行为的否定。这种情况显然与独词句阶段的“不V”不同,可以认为此时D已经发展出了词的组合能力,其语言发展开始步入双词句阶段。
否定性的表达,多与动作行为有关,表达上除了没有,是指状态的,其余都是与行为相联系。否定性语句的较多使用,即说明此期儿童的否定思维已有新的发展,也说明儿童具有了自己的意愿,因为多是用来表达儿童的否定意愿的。具有指向性的表达,也预示着孩子的交流沟通意愿。
语气性的表达主要用于应答和表示惊疑。
参照传统的句类划分,把儿童此阶段的语言功能分为7种:呼应、述事、述意、祈使、惊疑、自娱、模仿等,并把表达这些功能的句子称为呼应句/述事句等等。
【一】呼应、述事和述意
呼应句是儿童呼唤他人(呼唤句)或是对他人呼喊的应答(应答句)。呼应具有交流功能。呼应句是发生较早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功能句。下面是D的一些例子:
(1)在楼下主动地叫“妈妈”。(405天)
(2)见到爸爸,主动地叫“爸爸”。(408天)
(3)早上醒来不见人,连喊:“姐姐,啊姐姐。”(415天)
(4)摔倒了,哭着叫:“妈妈。”(416天)
(5)爸爸叫D的乳名,D用“嗯”或“奥”应答。(410天)
/attached/image/20170419/20170419161354_45650.jpg
这些句子都发生在独词句的起始期。呼唤句、都是指人的,有些是简单呼唤,纯粹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有些则是在遇到麻烦或在不安的状态下的呼唤,以寻求帮助或传达一种不安的情绪。应答句使用到的是语气性表达,它的出现表明,儿童对自己的名字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表现。
述事句是儿童对自己发现的事情的述说。例如:
(1)D在外面学会了“煤”。当抱她到楼梯口见到堆放的蜂窝煤时,她脱口说出了“煤”。(462天)
(2)D发现了一只小狗,连叫四遍“狗”。(472天)
(3)爸爸“你的乒乓球呢?
前两例述说的是存现的事物;后一例是对存现的否定述说。述事句都发生在此阶段的晚期。虽然这时的述事还是不自觉的,儿童并不一定是有意地想告诉人什么,只是表达功能的萌芽。
/attached/image/20170419/20170419161525_12444.jpg
述意句是儿童对自己的意愿进行述说的句子。这种句子在此阶段的早期就出现了。所表达的都是否定意愿,而且所处的情景都对儿童不利。儿童在使用时都伴之以强烈的情感和较剧烈的动作。例如:
(1)客人说:“D,让伯伯抱抱。“D身子一扭说:“不!”(414天)
(2)让D喝药,D大哭不止:“不喝!我不!”又说:“不!不喝!”(418天)
(3)给D打针时,D大哭着说:“不!不!我不!”(419天)
从句类的角度看,述意句和呼应句、述事句都可归入陈述句。
【二】祈使和惊疑
祈使句是儿童用来表示要求或发布命令的句子。例如:
(2)D要人带她到楼上看狗,说:“看狗。”(472天)
(3)小狗跑了,D对狗喊:“来!”(472天)
(4)D在床上边爬边说:“爬,爬,爬。”(444天)
儿童的祈使句很有特色,有对他人的祈使,有对动物的祈使还有自我祈使。自我祈使发生得较早,是儿童的自言自语,发挥的是自我调节或称自我控制的功能。其他祈使句发生较晚,与前面讲的述意句都是表示意愿的,但是祈使句是通过提要求、发命令的方式表达意愿的,因此与述意句有差别。
/attached/image/20170419/20170419161729_26094.jpg
此期真正的疑问句还没有出现,因为疑问句的难度要大于陈述句和祈使句。但是,在这一阶段的晚期却出现了惊疑句。例如:
D的果丹皮掉在了地上,爸爸怕她拾起来再吃,就把它拾起来藏在一边。D在地上找不到果丹皮,就惊讶地“嗯?”了一声。(467天)
惊疑句虽有疑,但是儿童还不会因疑而问,用问求解。它只是疑问句的萌芽,是将来疑问句发展的基础。
【三】自娱和模仿
自娱句是指儿童用于游戏的句子,多是一些自言自语的现象。儿童一生下来就对人声感兴趣,并在出生20天后就出现了用声音做游戏的自我“玩弄”声音的现象。这种现象除了在即将进入独词句阶段时的沉默期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即使是在独词句阶段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自娱句是这种玩弄声音游戏的继续。由于在独词句阶段出现了独词句,所以便有了玩弄语言的自娱句。
据观察,儿童的自娱句具有阶段性,即在某几天对某种声音或语元特别感兴趣。因此自娱句对于儿童的声音练习和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儿童会在自娱句的基础上发展出唱儿歌,讲故事等语言游戏。模仿句也是儿童有语言后的一种延伸,受语言记忆长度和发音长度限制,只能部分模仿。
整体而看,此阶段,儿童的表达主要是交流功能,家长可以设置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孩子发展不同情境下,不同功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