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教授自闭症儿童理解类别词汇

(2017-04-21 08:32:54)

文|个案中心教学部 赵嘉仪

 

在儿童学习语言的初期,就要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名字”。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当儿童知道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字的时候,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就真正达到了人类的高度。

 

/attached/image/20170419/20170419154044_55615.jpg

 

儿童刚开始学习语言时,多是妈妈爸爸,部分自闭症的小朋友可能因为对物的兴趣先学会的是小汽车。但无论是爸爸妈妈或是小汽车,都属于名词。其他还有很多,如:牛奶、饼干、水等。这类词汇也被成为初级名词,它们的特点是:名字与物品一一对应,即每种物品都有唯一固定的名称。当儿童大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初级名词时,词汇由量变到质变,从苹果过度到水果,从白菜过度到蔬菜,从小猫小狗过度到动物。而像水果、蔬菜、动物、交通工具等词汇则属于中级词汇它的一个特点是一个中级词汇中包含了多个初级词汇。从2到3岁开始,孩子逐渐学习中级名词。

 

/attached/image/20170419/20170419154138_13609.jpg

当儿童每个类别的词汇至少能命名10个具体物品时且能基本理解“配对”的概念后,就可以学习类别词汇了。常见的类别词汇有水果、蔬菜、动物、食物、交通工具等。家长们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片的分类帮助儿童理解类别的概念。在我们教授初期,选择的类别差异要大,不建议刚开始就教授水果、蔬菜两个类别,像黄瓜、西红柿等食物容易让孩子混淆,学习困难。所以刚开始教授可以是动物、水果或是蔬菜、交通工具,差异越大对儿童的理解就会越容易。

 

以动物水果分类为例:

 

操作方法:

 

教具:动物水果卡片各5张(或者动物水果模型),两个盘子

准备:将一张动物卡片和一张水果卡片先分别放到两个盘子中。

指令1:家长拿给孩子一张西瓜卡片,发指令:水果放一起。

若儿童不能正确完成,我们结束这一回合。重新发指令,给予辅助。

辅助完成后及时给予强化,并同时描述强化的具体行为:苹果属于水果类。

 

指令2:家长递给孩子一张小狗的卡片,发指令:动物发一起。

若儿童不能正确完成,我们结束这一回合。重新发指令,给予辅助。

辅助完成后及时给予强化,并同时描述强化的具体行为:小狗属于动物类

接下来随机将动物或者水果卡片给儿童,让其将同一类别的卡片放一起

 

指令3:家长拿给孩子一张草莓卡片,发指令:相同种类放一起。

当儿童不能正确完成,我们结束这一回合。重新发指令,给予辅助。

辅助完成后及时给予强化,并同时描述强化的具体行为:草莓属于水果类。

 

指令4:家长递给孩子一张老虎的卡片,发指令:相同种类放一起。

当儿童不能正确完成,我们结束这一回合。重新发指令,给予辅助。

辅助完成后及时给予强化,并同时描述强化的具体行为:老虎属于动物类。

接下来随机将动物或者水果卡片给儿童,让其将同一类别的卡片放一起。

 

指令3、4与指令1、2的不同在于不再提示儿童动物和水果,而让儿童自己进行判断,谁和谁是一类的。

如果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孩子十次能有八次做出正确反应,且和其他人也能做到即为初步掌握。

 

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我们再将难度逐步提升:

 

变式1、不再给语言提示,只给一堆卡片,两个盘子,让孩子自行分类。

变式2、同时拿出两张卡片:如西瓜和鸭子。发指令:指水果/指动物。

变式3、当孩子分类结束后,随意说出某一物品,如老虎。观察儿童是否从动物类卡片去寻找。

变式4、出示一张卡片,提问:这是什么?当儿童可以说出该事物的名称(如草莓);然后再提问学生“草莓是什么/草莓属于什么类”。

变式5、列举类别下有哪些事物。例如:有什么小动物/水果包括什么/有哪些是蔬菜等。

变式6、复杂类别的理解。要求儿童列举满足两个或更多要求的事物。例如:生活在大海里的动物/列举一种在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需要剥皮吃的水果等。

 

 

 

在学习类别的概念时,和其他项目一样,不能局限于桌面教学,一定要将所学有所用。与生活结合到一起。例如:当我们带孩子去超市的时候,告诉孩子要买的东西,看看孩子能不能先找类别,再找东西。如果自然环境对孩子有困难的话,我们可以先在家中模拟超市的情景,可以从物品摆放开始,将不同种类的物品堆放在地上,由儿童扮演理货员,按照种类将物品摆放好。家长还可以扮演顾客,儿童作为服务员能够先判断类别,再从类别中找到该物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