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研冗余性决定创新空域:为科研过程构建“第二世界”【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06-22 14:07:50)
标签:

发展

方法

产研结合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冗余性是科研工作的内在生产特性,相对于本次需要的目标知识而言,科研生产过程存在着大量的“废工废料”(冗余投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知识),且越是高创新项目、技术距离远的项目越是如此(相关研究详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科研冗余性与第二世界的关系

第二世界,这里特指人们常说的“抽象世界”,但因此处强调的重点不是“抽象”,而是该“世界”自身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构造性——如同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一样,所以称作“第二世界”。

科研冗余性的重要功能,就是在科研过程中建构“第二世界”。任何一个想要创新或研发的人(尤其是那些做更靠前科研工作的人),特别需要构造丰富、可感的第二世界,如此才可停留、可观察,而冗余性就是用来构造这个(针对特定研究领域)第二世界的。

从研究过程看,早期一个人或团队对某领域的认识往往只有个起点、可能还非常简陋,有的只是想要研究它(无论是基于实践需要、现有理论推导还是他人委托的课题);但要思考就需要构造一个第二世界(想象的空域),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冗余性越多就意味着把这个抽象世界打开的越大、越接近于真实世界的逻辑投射,直至它非常鲜活、非常丰富,就像能用眼睛看到一样;然后,科研工作者就可以进入并驻留在这一研究“道场”,高质量的展开科研与创新活动。

因此,科研人员取得高水平成果的可能性,直接受制于他们所构造的第二世界的范围与内容,换句话说它实际上构成了现实世界(第一世界)想要成果的天花板(相关研究参见《从科研冗余性视角看:只有更高、更远的创新目标,才有更直、更新的技术路线》一文)。

当前实践:脱离冗余性的科研,实则是在小空间里找“大成果”

当前,在我国科研实践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只构造了一个很小的第二世界,却想求一个很大的成果。——实践者对此的说法是“基础研究不牢、不充分”等。

因为,正常情况下是S打开才有T、T打开才有E,即构建的第二世界要远大于当前想要的成果才行(S指基础研究、定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科学研究活动;T指应用技术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应用技术研究活动;E指工程化、产品化及其规模化等环节中的工程技术研究活动)。

这样形成科技成果不仅可能性和正确性都会较高,且本身这一过程又在贡献和丰富着第二世界,表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也是第一世界(现实世界)和第二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更是正向研究(STE模式)和逆向研究(ETS模式)两类基本科研范式正确使用情况下的相互作用过程。

但我国当前,很多企业总是在S、T和E的研究没充分情况下就想要那些不可能的成果,从理论角度看是:E想超越T的天花板,T想超越S的天花板(相关研究参见《我国当前应学习美国的科研范式吗?——兼评“有根产业”与“苔藓产业”的科技创新》一文)。

科技创新,本质是一种“以第二世界为主场的活动”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