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自研边界怎么确定?——当前应避免进入“长期合理性陷阱”【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05-10 09:13:45)
标签:
产研结合发展方法 |
分类: 创新发展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与生产活动需要确定哪些自制、哪些外购一样,企业在科技创新活动上同样存在这一边界问题,即确定在多个科研环节、多种专业上哪些具体研发工作采用自研方式开展,哪些研发需求主要通过外购技术产品、开放式创新等方式实现(相关研究参见《企业开展“有组织的创新”因何难见效?——尚缺两个“有组织”》一文)。
从理论上看,传统讨论企业边界的很多视角并不适于科研工作,或仅是其中的次要因素,如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而从实践看,我国企业自身情况及国内整体科研环境都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别,很难仿效标杆企业及其做法。那么,我国企业应如何思考和确定自身的科研边界?又要防止哪些隐藏的风险?
科研冗余性实现能力,决定企业“科研边界”
冗余性是科研工作的内在生产特性,相对于本次需要的目标知识而言,科研生产过程存在着大量的“废工废料”(冗余投入及由此产生的冗余知识),且越是高创新项目、技术距离远的项目越是如此(相关研究详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当目标知识还很不明确时(如基础研究阶段中大部分科研工作),由分散的多元科研主体进行广泛探索相对来讲更适合;而当目标知识比较明确的时候(如更靠近工程化研究阶段),企业自研的效率往往会更高——因为企业能更紧密的结合自身产品线、技术线需要推进研发,冗余性工作及其成本都可以更少。
所以相对于以往确定企业边界的各类因素而言,对科研工作来讲冗余性任务由谁完成、对应成本由谁承担更有效是决定性因素。这里的“有效”指更能出来、更高质量出来、更快更经济的出来科研成果。科研冗余性实现能力(有效承担冗余性工作任务及其成本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科研边界或者说自研边界,当然它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企业开放式创新的边界。
企业科研的客观边界与个性化边界
科研冗余性实现能力决定的是企业科研的客观边界,即理论边界。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企业而言还存在个性化边界(实践边界):冗余性工作及其成本自身也是由诸多社会、经济、科技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结果,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企业,这一边界是不同的;另外,与企业其它能力类型一样,科研冗余性实现能力还因不同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源现状、科技目标、科研管理水平等差异而表现出不同,这也使得企业各自的科研边界有所不同。因此,不同企业及同一企业的不同阶段,实际的科技自研边界会表现出明显差异。
站在一个国家的范围看,企业科研的客观边界是由科技创新的内在属性和经济社会环境决定的,企业科研的个性化边界则根本上是由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决定的。国家对创新环境的各种改造及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往往影响的是客观边界,而企业自身更能自主决策和努力的空间则在个性化边界上(相关研究参见《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一文)。
谨防两类行动陷阱:短期合理性陷阱与长期合理性陷阱
在自研边界的确定上,我国企业陷入过两类行动陷阱。
短期合理性陷阱——虽舒适但风险极大。在企业创新能力还不行的时候,应该更多通过外购等方式开展科研与创新,显然是符合自研边界确定规律的。但这里同时也有一个行动陷阱:长期外购(无论是科技产品还是委托研发),会导致企业更不容易形成自研能力。当一个企业的长期战略不以科技创新作为主要方式时,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不是则面临极大风险——一经发生就极具毁灭性:我国不少行业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创新上走的都是这个模式,更多、更大量的外购而自己只做集成创新部分,更有些企业直接把自研工作废弃掉了(因为确实没有比较优势),典型表现是把下属科研院所完全变为业务单位、甚至被转让的也不在少数(相关研究参见《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科研院所当如何自处?》一文)。现在风险发生了,想要的技术别人不卖给我们,而自己又没形成自研能力。
近年企业和国家一直在努力增加自研成分(扩大自研边界),但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如果能更早意识到这里存在的陷阱,即虽然当前的边界确定符合规律和自身条件,换句话说当期看是合理的,但要认识到这种“合理”是需要一个前提的——就是别人会一直不限制技术。
所以,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发展方式的企业,在确定科研边界时既要符合短期合理性边界,还要主动扩大自研边界,满足长期合理性需要。
长期合理性陷阱——看似果决实则难至。痛定思痛,在科技创新方面遭遇了各种限制和阻碍后,企业很容易转头落入另一个行动陷阱:即当前能外购的也都自研,甚至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现象——这在国企会更普遍一些。
若过大幅度的自研,即很大程度上违反自研边界确定规律,那么这种追求科技自立或可控的方式将反而无助于该目标的真正实现:因为毕竟更有效实现当期工作任务才是未来的基础,而受科研冗余性影响的经济合理性和产出可能性正是当期有效性的核心构成,可现在它们在这些企业中已被破坏的很严重(相关研究参见《举集团之力、饱和攻击等超常规方式,对科技创新有效吗?——从科研冗余性角度分析》一文)。
短期合理性陷阱是长期不合理,长期合理性陷阱是短期不合理。面对这两类自研边界确定的陷阱,企业该如何行动?复斯专家认为:企业的科研边界应该是在遵循基本规律基础上的有限浮动,就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一样。对自研边界的管理要更加清醒,边界线要在遵循科研规律与兼顾企业发展战略(以分别保证所确定边界的当前合理与长期合理)之间选择。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