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当前应学习美国科研范式吗?——兼评“有根产业”与“苔藓产业”科技创新【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3-03-29 09:20:33)
标签:

创新

发展

方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美国相对于中国,目前在创新成果和科技水平上的优势是明显的,但这些优势来源于什么?是否主要基于更先进的科研范式?学习其范式又能否满足我国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对正在探寻更优秀、也更适合我国自身的科研范式而言尤显重要。

为分析该问题,这里重点选取了两类典型的科技创新产业,从实践视角进行比较。

“有根产业”的科技创新:始终落后于美国的主因更多是起点差异

目前看,美国相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有根产业”上,即后期产业化工作严重依赖“根”的产业——这里“根”指技术积累,尤其指S(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T(应用技术开发、试验发展等)。

进一步看,美国在这些产业上的优势又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或主要是来源于其科研准备(长期积累的结果)和科研水平(长期形成的能力)相对于我国所形成的领先优势,而非主要是科研范式的优越性。即是由美国科技当前位势或起点状态本身带来的优势,并非同等水平下由于科研工艺明显更先进而产生出的优势。

目前在实践中很普遍的观点是,现在的问题主要与过去我国不重视基础研究有关,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认识到当前差距并非美国更先进科研范式造成的。若仅就科研范式看,“科研工艺”都差不多,但我们太“偷工减料”了——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投入较少(相关研究参见《正向研究和逆向研究:冗余性与概率性改善是核心》一文)。

“苔藓产业”的科技创新:一度比美国发展的好,但也非科研范式优势使然

产业后续的工程化研究对S和T的需要很少,即那些不需要依赖“根”的产业,称作“苔藓产业”(无贬义,仅为满足形象理解需要)。如在互联网应用等产业上,我们开展了一定的应用研究和大量的工程化工作,期间对S和T的积累、亲历及依赖都很少,可以购买到“根”(产品或服务)。

但有目共睹的是,在“苔藓产业”上我国这些年甚至表现出比美国在创新速度和创新效果上还更胜一筹。所以仅就这些产业看,说我们的科研范式及其科研组织模式落后显然是不公允的。

这些产业所采用范式,最大特点就是“快创新”,且是无S和T的快创新(因为“根”是可以买来的)。该模式在运行上整体是比较市场化的,与美国在这方面差别不太大,那么这些年我们做的如果说比他们好就主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们的快创新范式更激进;另一种但也更可能的是,在国外做很多类似的创新会受到法律更多、更严格的制约。但无论哪种原因,该事实至少说明我们并非在科研范式上先天有劣势或者差距显著。

最近美国的ChatGPT出来后,我们感到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又落后了,那是因为所有行业从根本上看都是“有根产业”,“苔藓产业”不过是阶段性表现(相关研究参见《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一文)。

从我国科技创新当前的改革任务看,美国科研范式要不要学?能不能满足需要?

对比了中美在两类科技创新产业上的实践后,再来看当前我们的科技创新改革工作。

首先要重视基础研究,否则所有的“有根产业”我们都开展不好或开展不了。重视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美国科技领先优势正来源于此。倘若不重视基础研究,我们无论采用怎样先进的科研范式、建立如何有效的科研组织,也是违反科学规律的——这是由科学学所内在决定的,无法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来解决。只在管理等方面努力而不在科学本身上下真功夫,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过去我国很多行业都是“有根产业无根发展”,别人以产品形式提供根对植株的支撑,所以我们感觉可以忽视根、脱离根,但当别人断我们根的时候这些产业就立即面临枯萎之忧了(相关研究参见《从国家方案到集团实践:科技组织设计中的四类关系》一文)。

另一方面,遵循科学学规律、重视基础研究,即努力做到美国现在所做的是不是就够了?显然不够,因为我们现在的改革任务是“竞争性赶超”。学习美国现行做法,最好也不过是创新速度相同,如果不能使管理这端的效率具备显著优势,是永远也追赶不上的。

因此,现在我国科技创新改革任务是两方面的:从科学学角度讲,我们要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对“有根产业”发展规律的遵循;从管理学角度讲,我们要通过提高科研范式及其组织运行的效率来实现赶超。只有这样,我国才可能在未来的可预期时间里逐渐缩短双方科技差距。其中,前者是必备条件,后者是竞争性要素(相关研究参见《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一文)。

当先进的科研范式成为关键竞争因素,我们是否还有机会?

当“科研范式是否更先进”成为包括中美在内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关键竞争因素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相对于美国现有科研范式,还有没有科研工艺及其组织的创新空间?

有。从美国当前主流做法看,在实践上其科研范式比较先进,但仍为慢创新模式;现在也正在向新的、更先进的范式转变:以快创新为特征的更先进科研范式在美国实践界已经出现,而且渐成趋势,但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典型行业且大多仍内化在个别优秀企业家身上(如马斯克)——也正是由于并非组织化做法,所以美国当前同样很难大范围、批量化的产生此类企业行为。快速形成和广泛使用更先进科研方式,也恰是我们追赶的机会和最后的窗口

这也是为什么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及大型国企通过对外学习、带队走访、人才引进、与国际咨询公司合作等方式,能看到、学到的科研范式仍是老模式的重要原因。

从探寻更先进科研范式可能性看,我国在实践上确有落后,但也会发现在科研范式及其组织上并非没有创新空间、没有追赶机会。现在,只有在这方面进行直面“真问题”、在科研方式和有组织创新上首先“真创新”、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别于“老模式”的自研与科技创新,我们才可能赢得科技竞争的机会(相关研究参见《产业创新发展模式——T++与快创新》、《创新发展规划:短技术周期下竞争结构与发展方式》、《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模式转型:从“技术目标模式”到“业务目标模式”》、《有组织的科研,特殊在对“变”的组织》等)。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