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企聚焦主业、专业化重组,是否一定有助于提高发展质量?【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11-28 08:53:41)
标签:

创新

发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脆弱性管理:走出科研产出“零分子困境”

在经过多年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体系建设、三项制度改革等为代表的系列改革工作后,当前针对“国企业务层面改革”的推进力度正在加速:从聚焦主业到专业化重组,从央企之间到央地之间、从一级国企到各二级板块和子公司。

聚焦主业、专业化重组,由于真正深入到了国企业务层次,对实体经济必然带来直接影响,但其究竟对具体企业和我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否一定有助于提高发展质量?复斯专家认为:并不必然,当前的习惯性认识存在严重误区。

经济影响:同样做法下的相反效果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市场结构情况来分析其实际影响和效果:

在竞争性行业结构下,聚焦主业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竞争性行业里,企业聚焦主业或专业化发展就是核心化、更强调核心竞争力,故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有利于创新。因而推进这类改革,一般而言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质量。

作为比较,在该行业结构下企业多元化发展则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推动经济体系的市场化发展,但企业自身发展质量相对不是很高。就像本世纪初期,我国改革实践主要是鼓励企业、尤其是国企跨行业和跨区域发展,做铁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做市政建筑的进入民用建筑领域、区域性企业也全国布局地区子公司……这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改善了市场结构。同样,从西方企业发展史角度也可以看到,多元化发展时期企业发展相对粗放,二十世纪90年代进入核心化发展阶段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在竞争不充分或垄断行业结构下,聚焦主业和专业化发展削弱竞争、降低发展质量。在竞争不充分、甚至垄断程度较强(包括因制度或政府直接干预等导致的非市场化成分过高等)情况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本已很高,若还要求头部企业、尤其大型国企聚焦主业或推行专业化重组,结果往往是:不仅进一步恶化竞争环境,且因竞争压力减小,企业基于业务质量提高谋求创新发展的动力显著下降,随之便是业务质量在徘徊一段时间后走向下滑。所以这种市场结构下强调聚焦主业或大范围操作专业化重组,效果上基本等同于走向行业垄断。这里所说的垄断主要指因历史原因或制度性原因等有形之手导致的,而真正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所形成的垄断往往是行业发展质量已经较高的表现。

而且在这样市场结构下,头部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也无法起到改善经济体系市场化水平的效果,反而更多的是造成对其它市场集中度较低行业的倾轧(相关研究详见《实践透视:某集团为何要成立这样的研究院?既逃避了创新,又破坏了创新》一文)。

因此总的看,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多元化发展有利于竞争环境维持和优化但不利于提高发展质量,聚焦主业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但容易减弱环境竞争水平;而在垄断或非市场经济环境下二者效果则都是相反的,头部企业多元化发展对竞争环境是破坏,聚焦主业和专业化发展则只意味着更低的发展质量。

正因同样的行为在不同市场结构下有着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在推进此类改革时要十分谨慎。必须分析好各行业当前市场环境类型,并把握好当前主要改革任务。在当前国际市场结构或环境短期难以改变情况下,即便基于提高发展质量、创新质量而进行专业化重组,也必须保证市场上同类市场主体具备一定数量,从而满足形成必要竞争压力需要。如专业化重组后行业形成了寡头垄断、甚至独占情形,那只会事与愿违:发展质量更低、创新动力更弱——事实上这种苗头在重组较早(当时主要基于海外市场竞争需要组建但现在实际以国内市场为主)的集团已有所表现(相关研究详见《评垄断型国企的创新发展:有无实际社会价值?内驱力如何形成?》一文)。

规律之下,大型国企集团内部的专业化重组又当如何改革?

当前大型国企集团内部也在开展专业化重组,如不加特别设计,其结果也不无例外的会是内部竞争机制弱化(相当于市场化竞争程度下降):之前,不少集团内部单位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形成很多业务领域,相互间多有重叠和交叉,由此导致资源分散、竞争无序、经营质量不高——这固然是问题;但现在的专业化重组,使每一个专业化板块/公司都成为集团内部唯一供应商,其中很多还是集团此类业务唯一经营主体,这也会直接造成集团内部竞争压力的下降——导致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亦是问题。

若要减少这种改革对创新发展和经营质量的消极影响,专业化重组时集团就要主动设计和构造好补充机制,使内部采购主体有多种选择,并引入必要的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形成竞争环境——对高集中度行业的头部企业而言不具备该外部条件。但相对而言,微观主体(集团)这样做的管理要求更高,因为国家往往可以通过直接构造多个主体等更简单的方式(提高市场化程度)来解决此类问题,而集团必须通过良好的组织机制和相应管理来解决(相关研究详见《国企内部市场化改革:既要深入化,更要高级化》一文)。

以专业化重组“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可能风险

竞争本是活力,现在的问题是把“弱而散”当作发展质量低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希望集中,但这根本上是市场机制(包括配套法治环境等)不健全所致——“弱而散”本身不是低质量的根源,只是其结果。

为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国家和大型集团正深度推进专业化重组,显然这里的隐含前提或应有之意是继续“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市场更有活力,使企业更有发展质量、更有竞争力。但受制于前述规律,当前专业化重组工作如不注意实施环境、配套改革和自身当前实际具备的变革水平,那么这种做法很可能反而破坏了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进程、束缚刚刚起步中的产业创新发展步伐(相关研究详见《实践透视:某电信集团科技体系改革的组织化做法为何难建立?》一文)。

从过去几十年我国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的做法看,实际上就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做法:

- 专业资源合并。如2008年之后的很多年,我国进行的央企专业化重组。在当时国际市场环境下,即便在国内市场看某企业是独占的,但置于世界竞争格局下竞争压力仍是充分的,此时所进行的专业化重组对提升发展质量可以是有利的——但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谨防该企业仍以国内业务为主而不走出去与外国企业竞争,事实上前几年基于走出去重组的大型集团有些就存在这个问题,表现为:走出去的质量很差(投资亏损、赔本赚吆喝、恶性竞争),更多依靠国内市场的垄断补贴国际竞争。

- 专业资源分拆。像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对众多行业性国企进行深度分拆。后来这些企业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当时国家经济质量明显提升。

不同时代下实现同一个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可能完全不同,同一个手段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结果也可能完全相反。当前改革更须关注改革手段使用环境的判断和驾驭改革能力的自我认识——这也是以制度供给方式发展对改革者提出的更高要求(相关研究详见《改革国企下半部:构造三类一级实体企业》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