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过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可能是伪命题:重建“引进+”时代技术发展逻辑【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11-18 09:13:29)
标签:

产研结合

创新

发展

方法

分类: 管理时评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接上《通过技术进步提质增效可能是伪命题:技术引进方式正在失去经济合理性

技术引进是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传统方式,然而不幸的是,即便不是因为技术限制的原因,现在也很难再通过该方式实现技术进步。

当代技术引进工作的技术本质和所需技术体系均较以前发生重大变化,不仅技术资源要求多、技术能力要求强、技术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要求复杂,而且技术迭代加快、利基变小、收益期缩短,导致:要么不容易做到位——引进工作难以开展,要么缺乏经济合理性——技术进步不可持续(相关研究参见《面向创新的运营》一文)。

重建经济合理性的逻辑:趋A发展,搭好便车

从技术发展模式的角度看,存在两类企业: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发展的A类企业,和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实现发展的B类企业。如今越来越多的B类企业已无法依靠技术引进实现发展,表现为高投入、低回报、亏损和负债越积越多。但引进又是绕不开的方式,那么B类企业是否还有技术进步的机会?空间又在哪?

“引进+”时代的技术引进经济合理性挑战,根本上是外在客观因素所致,企业唯有的行动空间是:提高产品溢价能力、靠产品高盈利性消化技术引进带来的高成本。可一旦如此,就意味着要在引进技术且消化到位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出更新技术和更新产品来实现——而这实际上就已经接近于创新型企业了。因此从理论上讲,在“引进+”时代,B类企业技术引进的经济合理性仅在其自身类型下是无解的,只有向创新型企业转型,B类企业才有可能重建技术引进的经济合理性(相关研究详见《非类趋向战略: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行动框架》一文)。

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置于“B趋A”的进程中解决问题。其逻辑在于“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互搭便车”:一方面,技术引进在实现当期产业技术进步同时又贡献创新技术,而科技创新在服务长期目标的同时又贡献当前。从会计学原理讲,就是技术引进的成本可以分摊到创新技术和创新产业(产品)上——其贡献于创新技术的程度越高,成本被分摊得就越多,原产业所需计入的成本就越少,此时技术引进也就越经济。

需要说明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创新”,与这里所说的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不同,前者主要发生在试验发展或工程化研究阶段,创新度低;而后者更多强调原始创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上有显著创新成果,创新度高。虽然前者作为向创新型企业转型的台阶和补充,在当前依然重要,但已不再是加分项或可选项,而是引进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且其本身所能产生的创新竞争力不足以解决“经济合理性问题”(相关研究详见《创新发展规划:短技术周期下竞争结构与发展方式》一文)。

构建高效科技组织体系,解决“两类方式的技术体系融合”问题。要趋A发展形成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需要技术体系;要引进技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也需要技术体系。因此要践行趋A发展并解决技术引进经济合理性问题,企业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运营发展技术体系和创新发展技术体系的融合问题——其中包括资源体系融合、组织体系融合、管理体系融合、项目实施体系融合等。很多集团构建的三级科技体系,当初也考虑过把两类发展方式和两类科技项目结合起来,但实践时仍是分离的——中央研究院做基础研究、做创新,二级、三级技术中心做应用开发、做引进消化。这种技术关联少、项目关联少、资源关联少、产业关联少的“融合体系”,没有实现技术进步的互搭便车,也就不能真正解决技术进步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相关研究参见《实践透视:某电信集团科技体系改革的组织化做法为何难建立?》一文)。

与创新型企业向下兼容技术引进方式不同(A类企业也经常收购科技型创业公司),B类企业引进技术的成本分摊,是建立在未来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产业(产品)上,一旦后者届时没有变成现实,则之前积累的巨大待摊成本就会最终缺乏创新营收及其高额溢价来弥补。因此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除坚定的决心和执着的信念外,更要有足够的效率。而其中的组织效率,是我国企业跨越技术进步生死线的一大关隘——因为处于转型中的我国大型企业,仅靠个人层面的投入、甚至拼命已经不够,更要靠“两类体系”的深融合、靠创新体系和创新管理的高效率(相关研究详见《集团科技体制改革思考维度:三类技术任务及其配置置》一文)。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