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体系的伪装性——叠加在脆弱性之上,危害更甚【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8-24 08:41:47)
标签:
产研结合创新发展 |
分类: 管理时评 |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脆弱性是对一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内在风险程度的反映,也是科研工作体系固有的系统属性和管理属性。脆弱性问题一旦发生,工作体系便无法运行,科研活动也就实际处于停滞状态;伪装性是所有社会系统及其参与系统的固有属性,也包括科研工作体系。叠加了伪装性后,脆弱性问题更不利于发现和解决,危害更甚(相关研究详见《科研工作体系的脆弱性与伪装性——亟待开拓的管理新视域》一文)。
棘手的是,脆弱性之上叠加着伪装性
构建满足当前创新需求的科研工作体系固然有很多难点,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真正棘手的问题是:脆弱性叠加上了“伪装性”。
伪装性,是所有社会系统及其参与系统的固有属性,当然也包括科研工作体系在内的各类管理系统。纯粹的技术系统(如制造系统、IT系统等)也有脆弱性,但不存在伪装性,因此崩溃就反映出崩溃、宕机就表现为宕机;然而作为有人参与的科研工作体系,由于存在伪装性,尽管脆弱性问题已经发生(即不具任何产出性),但该体系仍可表现为正常运行的状态,基层科研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都还在工作、好似一切如常。
事实上,由于脆弱性问题本身就有发乎微、起乎后的特点,问题产生和被察觉原本就存在时滞,再叠加伪装性,更难对脆弱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危害性被显著放大。如实践中一些企业实施的研发项目,其实多年前就已不再有真实的工作进展(包括任何有真实价值的探索和设想),然而至今仍在“实施中”——其脆弱性问题早已发生,所谓运行只不过是伪装性下的假象。
相比之下,国外优秀企业的科研工作体系虽然也存在脆弱性,但伪装性程度很低。伪装性实际上是新制度经济学讨论的一类机会主义问题,博弈论中很多研究也与此有关。在具备较好的专业评价体系及其配套的组织管理环境下,人的机会主义行使动机很低(个体动力不大而集体合谋更少),或者说伪装成本高、不是理性选择,此时伪装性被较大程度的抑制了。如此,因伪装性叠加而产生的脆弱性问题就很少,即便脆弱性问题发生了,也能被及时发现。因此,这些优秀企业尽管也会有很多失败的创新、也会停掉很多研发项目,但很少出现已经推不动了还假装在干的情形(相关研究详见《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专业评价:实施条件及其对脆弱性、伪装性影响》一文)。
而尤需关注的是,在现有科研工作体系下,无论激励还是约束都只会加剧伪装性。目前,由于多数企业并未从脆弱性和伪装性角度认识科研管理问题,一遇到科研不出成果或进展缓慢情形,要么就加强管控如立军令状、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等,要么加大激励如项目分红、给予股票期权等。殊不知,在自身科研工作体系没有去除伪装性、降低脆弱性的情况下,这些做法在脆弱性问题发生后只会事与愿违的转化为负面效果——成为激发伪装性的直接诱因。
伪装性与实践中常谈的“形式主义”含义并非完全相同:前者是一类系统现象,即脆弱性问题发生后系统的一种常见表现——这里特指实质上已不具有产出性的科研工作体系仍继续运行的假象;后者更多是工作作风问题,甚至可以完全是基于邀功请赏目的下的主动出击。另外,伪装性也并非指所有没出工作成果的科研行为,因为科研活动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包括出不来成果),所以即便是真实有效的运行,也可能出不来成果,就像国外优秀企业曾开展过的那些失败项目一样。——而这也是识别伪装性的管理难点之一。
因此尽管我国企业的科研工作体系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但当前更紧迫、更棘手的问题是伪装性。由于伪装性的存在,导致脆弱性问题的解决更复杂、更困难,甚至不可能——不解决伪装性而仅解决脆弱性是不成立的,缓解或降低脆弱性必须以解决伪装性为前提和基础。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