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向创新的运营:运营体系是创新的功能性构成——没有真参与,就没有真创新【复斯品科创说管理】

(2022-08-09 08:34:19)
标签:

产研结合

创新

发展

方法

分类: 创新发展

(本文由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并发布。)

发展逻辑决定运营逻辑。运营逻辑、运营方式仍延续传统发展方式的做法,正成为企业当前创新发展的障碍。构建创新运营体系,就是在业务方法层面、在创新执行层面对创新发展做出直接回应。

创新平台及其人力资源建设、创新体制改革、创新发展规划、创新产业经营、创新项目实施、创新机制设计,是当前企业创新发展行动的六个主要改革领域。其中,前者解决资源基础问题,后者解决主体意愿问题——愿不愿做,中间四项解决业务方法问题——会不会做(相关研究详见《产研结合的血脉:五个成熟度》一文)。

企业当前创新发展问题中,“不会做”是短板,必须把它放到更加突出的实践位置。方法问题解决不了,再好资源、再强意愿又如何?还会继续是:有资源没创新,有创新没发展。

运营体系是创新的功能性构成——没有真参与,就没有真创新

产业运营体系是创新体系的功能性构成,没有产业运营体系的真正参与,创新主体和创新功能是不完整的,结果:虽有资源不能创新。

从研发阶段产业运营体系的参与程度看,当前有两类典型的创新项目实施模式:科技体系独立研发模式和产业运营体系参与研发模式。但在企业实践中,这二者均遇到严重问题:

- 前者主要表现为“接不住、卖不掉”。比如,A公司技术中心花两年时间研发出一款新品,后在运营体系中又折腾三年多,最终不了了之……原因是:关键工艺装备没有现成供应商;满足成本和技术质量要求的采购渠道不好建;总算轮到市场部门,销量又一直上不去。

- 后者突出表现为“出不来”——创新度一降再降、进度一拖再拖。比如,B公司引入“大研发”概念,一开始就将生产、采购、市场等多条线结合进来,组成大项目部,采取大项目经理负责制。然而过程中产品一直改来改去、反反复复,最后产业体系人员越来越不愿参加项目会,即便参加也不愿讨论、甚至连反对意见都懒得提……大项目部逐渐退回到只剩技术人员的小项目组。

咨询式参与不是“真参与”。后者虽然努力方向正确,但关键是,产业运营体系不是“真参与”。当前产业运营体系人员参与研发项目时,多数以参加项目会议形式提供咨询或提出问题,且通常是问题多建议少、否定多肯定少。如生产人员说“你这个我们生产不了”;采购人员说“我们挨个询过价,没人愿做这个”;市场人员早期倒是说可以,后来又说价格没竞争力,再后来又说产品卖点不突出……总之,会前会后产业体系参与人员很少做更深入的工作。

这种“浅咨询”参与模式的问题,很多企业当然也认识得到,所以也一直要求产业体系人员要高度重视、以更积极心态参与项目,会前会后要多做功课,调研要更实更深……但咨询式参与终不是“真参与”,即使做到更积极、更深入也仍然不是。“真参与”不仅是真咨询,更是真创造、真完成——产业运营体系参与创新:并非只是参与咨询和论证,更是要参与创新目标完成;不只是给创新方案提创新问题,更要为创新问题提创新方案;不仅要积极参加会议,更需在会后完成自身的创新项目实施任务。

功能性参与才是“真参与”。当创新度提高时,不仅技术,生产、采购和市场同样与创新目标差距增大,各自都有需要解决的“创新距离”,且这一过程中各条线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更深的相互影响。因此创新不仅是技术的,还是生产的、采购的和市场的,各条线人员必须是功能性参与:生产人员要在现有技术和产品的创意与设计下,尝试多种生产方案、多在生产体系做创新适应工作;采购人员也不单是出去看看能不能买到——了解一下苹果公司采购体系就会明白,创新运营中采购不仅是买现成的,更是要领导外部供应商协同创新,必要时还要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撑;市场人员同样不能限于既有市场体系、客户定位和营销方法去调查与试销,而是要多换一类客群、多变一种场景、多改一种营销思路去尝试。

总之:想的不是我能不能做到,而是我如何才能做到;盯的不是别人的方案如何、如何,而是各条线共同的创新目标物;各条线都要在当前基础上往前走,即使真做不到,也尽量以对整体影响最小、最好在更高自我要求下提新方案。若非如此,运营体系仍只在现成的生产、采购和市场条件下一味要求研发来满足、去适应,那创新成果必迟迟“出不来”。产业运营体系是创新体系的功能性构成,在创新过程中要“功能性参与”(相关研究详见《创新项目工作模式——打通产研结合的血脉》一文)。

但尤须警醒的是,在很多企业内部当前存在一种对创新极其不利的认识倾向:产业运营人员认为创新主要是研发部门的事,自己是辅助、是客串,就算想全力以赴也是有心无力,毕竟背负着企业全年的经营指标、压力巨大;研发人员和公司领导也理解产业人员,眼下钱靠他们挣、人靠他们养,要求多了自己也觉得不合情理。结果,对于浅咨询参与现状,大家都能“接受”,甚至认为也只能如此。致力于创新发展的企业必须认识到:没有真参与,就没有真创新。“真参与”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再多研发努力与投入都是徒劳——虽有资源不能创新。

至于当前面临的产业运营人员没法真参与这一实施困境,其实不是必然的,但需要跳出项目级思考层次,在产业级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上寻找突破口(相关研究详见《面向创新的运营:创新是产业运营体系的经营性需求——只有真需求,才有真参与》一文)。

(未完,待续。)

****【上海复斯管理咨询公司/品科创说管理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