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弓无改 聚元号
撰文:刘明达 摄影:李言
弓箭是古代战时极为重要的兵器,甚至有“百兵之首”的美誉,虽然现在已经更多以装饰品角色出现,但弓箭制作这个现今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手艺曾经也有过一段辉煌历史。当年清兵入关,弓箭作为皇家专供产品集中在东四成立了弓箭大院。大院内共有40多家作坊,300多名工匠近百户人家,占地近万平方米,每月产量达500张以上,是皇家特设兵工场。大院儿分设南、北两个大门,这南大门的第一家就是“聚元号”。
http://s8/middle/93003327gc19d447d5e47&690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TITLE="良弓无改 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
如今的聚元号已传到了第十代,作为这一代的惟一传人,杨福喜师傅为我们详解了这项老手艺的诸多门道。
聚元号制作的弓箭为传统反曲弓,要利用20多种材料,200多道工序方能完成。其制作过程主要分为四步:弓胎、白活儿、定型以及画活儿。
第一步所谓的“弓胎”其实就是制作弓的模型,将选好的竹子反用以便达到张力的最大化;第二步“白活儿”是为弓胎贴牛角粘牛筋,这一步也是弓箭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牛角的质量以及手法的运用将保证整张弓的弹性和张力,而牛筋也必须选用牛背的主筋,牛筋的数量也决定弓的韧性和射程。勒牛角和辅牛筋是容不得一点马虎的,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在制作的当下是无法发现的,这个检验的过程甚至要一整年之久。杨师傅说老一辈的制弓人“白活”做完通常会放上一个四季,等待是否会出问题,如果有差错,之前的所有功夫都将白费,且无法补救。制弓的第三步是“定型”,就是上弓弦,行话叫“Da Se”(来自满语,意为收拾、拾到),这一步的重点是要保证两边力量均等,这样弓的造型才会好看。最后一步叫做“画活儿”,主要是描绘勾勒图案以装饰弓箭,有字号的铺子会在弓头上烫上自家的印记,而没字号的个人工匠则会打上姓氏。
http://s15/middle/93003327gc19d526b978e&690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TITLE="良弓无改
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
http://s14/middle/93003327gc19d5381172d&690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TITLE="良弓无改 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
如果连续完成上述四步只大约花上个几天时间,但因为“白活儿”检查期很长,所以一张弓的完成其实要一整年以上。杨福喜师傅说因为订单太多,他缩短了“白活儿”的检查期,但也坚持放上3个月才肯进入下一工序。即便如此,很多订制聚元号弓箭的顾客依然要等上很久,据说甚至有08年就下订单的顾客直到现在也没拿到。究其主因,还是可以完整制作一张弓箭的,只有杨师傅一人。
这也是杨师傅目前最期待的事情之一:收到一位有恒心,肯吃苦的弟子。虽说近几年学生是收了几个,但真正肯耐下性子认真学习并能继承衣钵的徒弟,还没出现。杨师傅四十岁开始抛开杂念,潜心与父亲学习手艺,勤学苦练五六年保证了今日聚元号的良弓无改。可日后谁能“跃马弯弓”、“左右开弓”,将这门传统老手艺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http://s2/middle/93003327gc19d5a0caf51&690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TITLE="良弓无改 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
http://s3/middle/93003327gc19d5bd9b8a2&690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TITLE="良弓无改 聚元号(引自《头等客》2012年3月刊)" />
聚元号是北京制作传统弓箭的老字号,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