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艳洁:环境育人,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2011-12-26 09:19:35)
标签:
长青幼儿园四季青环境育人和谐发展教育 |
分类: 教师版专栏-园长风采 |
范艳洁:北京市海淀区常青幼儿园园长,自2000年担任园长以来,带领幼儿园的创新团队,以“优良的园风、特色的环境育人观”,坚持环境育人新理念,闯出了一条独具本园特色的园所发展之路。
园所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常青幼儿园是一所农村中心园,也是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园身份的市一级一类园和市级示范园。该园自然环境优美,有市区幼儿园难以企及的“园中园”——动物园、植物园、种植园、民族艺术园。在园内,师生们能看到“春天的第一朵花到冬天的最后一片叶”,“能享受到春播、秋收的快乐”,“能随时见到羊、兔、火鸡、珍珠鸡等可爱的动物”。该园倡导幼儿的主动发展,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在园内营造幼儿、老师、家长之间的和谐环境,并注重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范艳洁园长拥有丰富的幼儿园一线工作经验和强烈的创新精神,2000年上任伊始,她首先带领常青幼儿园教职员工,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改变智育为上、知识为先的倾向,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情感态度、人格、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二是改变传统的知识观,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动态的活动、从重表征性知识到重行动性知识、从重掌握知识到重建构知识,重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三是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将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作为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幼儿与环境充分互动;四是改变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为幼儿的学习、成长提供平台和创设环境,做幼儿学习的促进者。
观念的更新,让常青幼儿园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分析优势与不足,寻找办园新思路
范园长首先发动全体教师对园所既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和诊断。该园的优势在于:一是有近三十年的办园历史;二是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文资源都非常丰富;三是拥有一支求存图变、团结务实、勤勉钻研的教师队伍。幼儿园存在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对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认识不够,存在重视认知,轻视幼儿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的培养,领域间教育的有机整合不够,对丰富的环境资源挖掘不够、利用不足。
为此,范园长引入了“环境育人”的新理念和以境引趣、以境生情、以境促育的教育思想,提出了“优化育人环境,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办园新思路和教育目标,并建构了环境育人的基本框架。
环境育人 |
园内环境 |
园外环境 |
物质环境 |
精神环境 |
户外自然环境 |
室内及班级环境 |
教师与幼儿 |
幼儿与幼儿 |
教师与教师 |
领导与教师 |
自然环境 |
科技环境 |
和谐的人际关系 |
人文环境 |
人才资源 |
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 |
民间艺术资源 |
教师与家长 |
◎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在落实环境育人新理念的过程中,常青幼儿园以境引趣、以境生情、以境促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确定环境创设原则的准备阶段
经过全园教师的共同讨论,结合本园实际,确定了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摒弃人为、刻意,追求自然;
2.摒弃精美、气派、追求朴美;
3.摒弃奢侈、高档、追求价廉物美;
4.激活环境、强化互动
二、优化园内环境,促进幼儿主动探索与发展的实践阶段
1.营造温馨的精神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发展
范园长认识到,要想打造一支尊重幼儿、潜心教育、富有爱心的保教职工队伍,必须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她带领园领导班子提出了“四点一化”的工作方法:一是把关心教职工生活,注重情感关怀作为增强凝聚力的入手点;二是把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困惑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三是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点;四是融教育于幼儿一日生活作为提高保教质量的着眼点。“一化”,即实现园所管理由规范化走向科学化。
“四点一化”的管理,创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保证了良性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和师师互动,以及教师与家长的互动。
2.改善与利用物质环境,促进幼儿主动探索与发展
2000年,常青幼儿园新园落成,为孩子们提供了近千平方米的草地环境,幼儿可以在草地上尽情地嬉戏。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创建了四个园中园,即园中动物园、植物园、种植园、民族艺术园。四园的创设体现了情趣性(动物家、瓜果廊、小农庄、阳台种植)、开放性(散养、喂兔、鱼)和参与性(种植)。园内设园的动态环境,为幼儿近距离接触自然,亲近动植物,感受和表现美提供了直观、丰富而充满情趣的活教材,为实施环境育人提供了物质支持。
(1)走进动物园,探究动物生长的奥秘
教师经常带领幼儿走进他们自己的动物园,观察动物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延续幼儿主动探究的时间,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例如:在《奇妙的蛋》的主题活动中,当幼儿看到鸽子妈妈生蛋,对孵蛋现象产生了好奇,但几天时间的等待,幼儿的好奇心逐渐变弱。怎样引发幼儿新的兴趣,教师没有像以往那样,被动地等待认知结果,而是抓住时机,适时提出了一个个的问题:鸽子会孵蛋吗?怎么孵?小鸽子多少天能孵出来?怎样照顾蛋宝宝……激发幼儿耐心等待的欲望,并指导幼儿细心观察、记录,精心地照顾蛋宝宝。这种由外而内的兴趣转化,成为幼儿主动探究的动力,不仅延续了幼儿观察探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将幼儿的学习引向深入,提升了学习质量。观察鸽子妈妈辛苦孵蛋的过程,亲身体验照顾蛋宝宝的艰辛,使幼儿获得了知识经验,体验了爱心,也萌发了责任意识。
(2)走进植物园,理解植物世界的神奇
常青幼儿园院落中生长着19种68棵各具特色的植物树种,从观花到采果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怎样对排列分散、数量较大的树木进行准确地统计,成为孩子们最热衷探寻的一项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们将数学学习与科学探究有机整合,为幼儿学习数学提供了活教材,改变了以往引导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要通过大量的学具操作和教具的演示才能完成的传统做法,将教育目标整合于幼儿对环境的探究之中,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主题活动《开花的树》,春天幼儿对开花的树产生了兴趣,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自主选择,对几种树木的开花和落花时间、花的特征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记录。当幼儿对认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的时候,碰到了数学方面的问题,日历上的时间在实际生活中哪一天在先,哪一天在后,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出了幼儿更大的兴趣,主动询问家长,翻看日历,做标记,寻找答案。这种立体化、生活化、综合化的学习过程,比书本式的教学对幼儿的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使他们学会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对待学习的态度。
(3)走进种植园,学习劳动,体验收获的快乐
种植园为孩子们探究植物生命、学习劳动、体验收获提供了最生动的现实素材。当春天万物返青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们采集的种子会发芽吗?发芽会长出什么呢?”双青育基地的伯伯们这时就会解答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激发出孩子们“我也要培育小苗,让我的小苗长大结出果实”这种强烈的愿望。孩子们在教师、农艺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从选种、平整土地、搭棚、插架的整个劳动过程,他们仔细观察着温度和植物生长的关系,用雨水浇灌小苗,认真记录着自己的发现变化。每当果实成熟的时候,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总是非常欣喜,更懂得珍惜。挖红薯、摘南瓜、刨花生等采摘过程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教师们都会用心地去把握,用什么工具最合适,探究工具的使用,长在土里的红薯和马铃薯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发探究块根植物的育秧活动……通过幼儿主动参与,自己探索、自己发现和感受,孩子们积累了经验,体验了劳动的快乐,发展了能力,更加关爱身边的动植物。
三、挖掘地域文化资源,营造民间艺术环境,提高幼儿审美情趣的拓展阶段
常青幼儿园坐落在北京西山脚下,地处城乡结合部,拥有宝贵的人文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和民间艺术资源。幼儿园所在社区中有许多养花专家、农艺师、动物专家、民间艺术的爱好者,园外环境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集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文资源于一体。常青幼儿园充分捕捉利用园外环境的教育价值,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鲜活的素材,尤其注重为幼儿创设有丰富教育内涵的民族民间艺术环境。例如:幼儿园教学楼二层创意天地,将师生们利用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动手制作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来,使自然与艺术有机地融合,形成了幼儿园独特的风格;三层民间艺术欣赏与幼儿表现融于一体,创设了剪纸欣赏、幼儿水墨画、砂纸画和鼓文化为主题的环境。常青幼儿园社区周围“鼓文化”异常发达,鼓的文化根植于家乡浓郁的民间艺术土壤中,也深深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鼓的艺术教育被引入园内教育中。1996年常青幼儿园幼儿表演的威风锣鼓,荣获北京地区少儿文艺汇演金奖。每年,幼儿园都将组织孩子们以鼓的艺术表现形式迎接新年、庆祝节日、毕业汇演,教师更把鼓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来陶冶,以此来强化团队意识,振奋精神。丰富的艺术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习表现美,提高审美情趣。
常青幼儿园的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促进了幼儿发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认知能力与情感态度明显提高;二是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在实施环境育人的总结与反思中,写出了有教育价值的专题总结69篇,主题展板27块,主题案例29册,发表《幼教之友》9期,为幼儿园园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完善的环境育人机制,造就了环境育人的办园特色,推动了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