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书上的人物对话

(2021-10-27 19:36:31)

历史书上的人物对话

“读史就是读人心”,这话换成“读史就是读对话”,似乎也对。尤其是读中国的历史。《史记》以降,那些被后世认为是历史书中最精彩的篇章,有哪一个不是充斥着大段的人物对话?用文学的眼光看,唯有对话最传情达意,能极大地提升普通读者的兴趣。故而演义就比正史的读者多,历史小说又比演义更吸引人。

 

可是,中国历史有个不言自明的编纂法则,就是当代人不修当代史。帝制时代,基本上都是前朝覆灭后,继起的朝代组织读书人,遵照统治者的好恶来修胜朝的历史。吊诡的现象就来了,即使短命如隋朝,也存在37个年头,汉唐两宋明清,国祚都二三百年之久,试问有谁能活这么长的寿命,又有机会听过那么多古人之间的对话,在史书中把自己未从谋面的古人的言行举止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史书里的对话,无非都是史家的想象和杜撰。最精彩的部分,离当时的事实真相最远。

 

汉代以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由宫廷人员记录皇帝的日常生活轨迹,作为后世编撰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皇帝本人是不能查看记录自己的起居注的内容,已成规制。但碰上唐太宗李世民这种屠戮兄弟、逼迫父皇让位的狠角色,起居注也就难保其本来的真实面目了。

王国维先生在谈到西方哲学时有个经典论述——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将这句话移植到历史学,又何尝不是至理名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