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行(2)——伊斯法罕

标签:
伊朗游记 |
伊斯法罕曾经是伊朗历史上萨法维王朝的首都,自古就有“波斯明珠”的美称。萨法维王朝(Safavid dynasty 1501年-1736年),是由波斯人建立的继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以来第三个统一了伊朗东西部的王朝,当时的版图远远大于现在的伊朗。所以,萨法维王朝也被称作波斯第三帝国。
一个国家的旧都往往是古迹最集中的地方,我们在伊斯法罕这一天总共游览了七个景点,上下午分别游览三个,最后一个景点留在晚上。
第一个景点很不起眼,一座外貌很朴素的石桥横跨扎因达鲁德河,可惜桥下一滴水都没有。这是伊斯法罕的33孔桥,因有33个拱而得名。此桥的特点是多功能,既是桥梁又起水坝的作用,每年的9月以后桥下就没有水了。伊朗是一个水比油贵的干旱地方。
在桥上漫步,发现桥上有摆摊的,摆的居然还是书摊,尽管我看不懂波斯文,但我一眼就看懂了《1984》,随之的思绪飘向很远,因为这能说明一系列的问题……
下午的三个景点游览完之后就可以自由活动了,我把广场周边一整圈的大巴扎完整地转下来,得知所有的摊位都是可以收美元的,所以游客其实没有必要换当地币。
大巴扎的摊贩们都会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也会说简单的汉语,如此普及的外语沟通能力显然超过了某东方大国。这个被某西方大国封锁制裁的国家,却显示出极为活跃的开放实力。
我在逛大巴扎时,有个当地中年妇女主动凑上前与我搭讪,她显然不是摊贩,英语水平也远不及摊贩,但她热切希望与我交流,用仅会说的几个英语单词与我聊了几句。第一句是问我来自哪里?第二句问我喜欢伊朗吗?第三句她英语表达跟不上了,就加进了肢体语言,问我是否喜欢她穿的黑袍?这第三句她问得很困难,我答起来似乎更困难。
黑色本身我其实还是蛮喜欢的,家里衣柜里的衣服占比例最大的就是黑色,但伊朗的黑袍子我觉得确实不好看,所以问题还是在式样上而非颜色上。
尽管就聊了这么三句话,我还是感觉挺意外的,毕竟这不是伊朗的年轻人,而是身穿传统黑袍的中年妇女,她如此渴望与外国人交流,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含义颇多,这可真是我没有想到的。
逛完大巴扎,继续逛已是夕阳下的伊玛目广场,我看到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尤其是,无论在大巴扎还是在大广场,都没有管理人员,更没有警卫人员,这让我不由地对比熟悉的场所并浮想联翩……
这天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哈鸠大桥,夜幕下的哈鸠大桥灯火辉煌。从整体结构看,这座桥与我们早晨游览过的33孔桥大同小异。
从早忙到了天黑,还有一场大戏没开演。晚上我们要到一家伊朗当地人家去家访,晚饭就在这家吃。出国游行程中安排家访是很常见的,但在当地人家里吃正餐我还是头一次遇到。想到餐馆里的当地餐都不合口味,所以我做好了吃不饱饭的心理准备。
游客家访的家庭其实就是民宿的性质,这是一份挣钱的职业,当然,能成为被家访的家庭是需要一定的资质并通过相应机构的审核。
我们家访的家庭是一家三代五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孙女。还没进门就听到了欢快的音乐声,爷爷弹琴,那琴很像中国的扬琴。爷爷旁边有个年轻的鼓手,是特邀来伴奏的朋友。男女主人在开放式厨房忙着做饭,招呼我们的是奶奶和小孙女。
我们入座之后,有饮料端上,然后小孙女翩翩起舞。可惜我硬件软件都差,没能拍出像样的少女舞蹈图。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应该是一个中年人,但是满头白发,看着挺显老的。他的职业是餐馆的厨师,难怪能通过审查为游客做一顿正餐。女主人是在大学里教艺术,她擅长制作陶艺。小孙女今年才十岁,上小学四年级。我觉得这个家庭的代际结构很像中国计划生育年代,符合晚稀少的标准。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别看女主人在家里都戴着头巾,但她穿的衣服从背后看到的图案,竟然是一个令人惊艳的红唇女郎且头发是自由放飞的。
晚餐是自助式,大家随意坐,地导西玛直接坐在地毯上吃饭。这种吃饭的形式我感觉很难适应,也很拘谨。所以我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一点,包括两块茄子几根豆角伴着少量米饭,然后吃了三根小黄瓜,两个小桔子。甜点是巧克力蛋糕,吃了一小块。虽然吃得正经饭不多,但杂七杂八地好像也吃饱了。
主客双方交流的高潮是游客购买女主人制作的陶艺,五美元一个。说实话真是便宜,旅友们踊跃购买。不过,我是一个也没买,因为要把这种易碎的工艺品千里迢迢带回家实在是太费心了。
我最初以为这座三层小楼住了几户人家,他们家只是其中的一户。结果后来问了领队才知道,整座楼就他们一户人家,这可把我惊住了,显然是把咱们的住房水平给比下去了。
私下里向去过多次伊朗的领队了解了一下其他家访的家庭,领队说被家访的家庭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最好的家庭不仅有房子还有大院子,游客们吃饭就在大院子里吃,房主是做生意的。我觉得跟做生意的人家咱们没法比,但厨师加教师的家庭倒是可以用作参照来比较一下。
我们在伊斯法罕住的阿巴斯(Abassi)酒店很不错,号称当地五星级,属于庭院式酒店,整体布局跟游览的景点很相似。比较稀罕的是,酒店的庭院里种了多种果树,还接了很大的果子,我本以为是假果子,用手捏了捏,竟然都是真的。
伊斯法罕的景点除了那两座桥比较平庸以外,其它都很精彩,印象最深的还是伊玛目大广场,以及环绕广场一周的大巴扎。伊朗的世界文化遗产数目不少,名列世界第十,上一篇的游记里忘了说,费恩庭院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能否评上世界文化遗产,主要还是依据历史文物价值,所以有些世界文化遗产从审美角度看并不出众。然而,伊玛目广场作为伊朗诸多世界文化遗产里的代表作,既有历史文物价值,也有审美价值。
今年我出游多次,都没有带相机。以前很看不起用手机拍照,觉得至少也应该用卡片相机才对得起出国游的景观。然而,自打今年的第一次出游发现用手机拍的照片并不差,就懒得带相机了。其实我的徕卡相机很袖珍,但相机不如手机可一机多用。此外,手机在抓拍时不易被对方察觉,比较方便。总之,我现在也进入了手机拍照一族。
(注:该博文未通过审查,全文请见上官子木博客的新浪微博2023-11-13)
伊斯法罕33孔桥
街景
伊斯法罕聚礼清真寺
四十柱宫
巴斯坦尼餐厅
伊玛目清真寺
谢赫卢夫特清真寺
阿里卡普王宫
伊玛目广场
大巴扎一角
哈鸠大桥夜景
家访——爷爷演奏迎宾曲
男女主人正在厨房忙,注意看女主人的衣服
小孙女跳迎宾舞
女主人制作的陶艺
伊斯法罕的五星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