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实与童话

(2022-11-02 17:58:54)
标签:

育儿随笔

作者 上官子木

  去书店前我随口问10岁的儿子要买什么书,以往他总说不知道,可这一次却有着明确的需求: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童话”,因为他从同学那儿看了这套书的其中一本,认为非常好看。

  书买回来,儿子一头扎入书中,十二本书五天看完。在这其中他每天都把书带到学校去,结果至少有两个同学看了后表示要用自己的压岁钱去买这套书。儿子看完了这套书后,闲着没事,又向同学随便借了两本书,拿回家来我一看,还是郑渊洁写的。过了两天,他到邻居家串门,又向同龄的小伙伴顺便借了一本书,令我惊异的是,作者仍是郑渊洁。这使我猛然发现了一个事实:小学生们都在看郑渊洁的书,或者说郑渊洁的书在小学生中很流行,而这意味着,不受成人世界关注的“童话大王”正在悄然地影响着整整一代乃至不止一代的孩子。

     我是属于那种天生就不具备想象细胞的人,从幼年时我就不喜欢童话,因为一看就知是假的,很难入进去。儿子也许是遗传,从小就没对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产生过任何兴趣,所以我奇怪,他为什么偏偏会对郑渊洁的童话着迷。儿子的回答是,郑渊洁的童话象真的,有身临其境之感,另外很幽默。我不由地对郑渊洁的书产生了好奇心,有心看看,但对于从来不喜欢童话的我来说,看童话书终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于是,我让儿子在这套十二生肖童话书中挑出他认为最有趣的一些故事推荐给我看。儿子很兴奋,别人家都是大人给孩子列必读书目,我们家是倒过来,所以他极认真地列出了长长的清单。

     我花了两个晚上完成了儿子布置的阅读作业,感受很微秒。作为一个成年人,尤其是一个从小就不喜欢童话的成年人,我当然不会像儿子那样注意书的情节是否刺激、是否曲折,而只是想知道郑渊洁的童话都写了什么内容。

  出乎我意料的是,郑渊洁的童话中包含着如此多的现实含义,已分不清是童话中的现实还是现实中的童话。在他的童话里,时时处处都渗透着对我国的教育传统和传统教育的抨击与批判,他用童话的形式把这种批判的辛辣味发送到了极点。书中的小主人公都不是传统规范的好孩子形象,而书中的成年人,包括家长、教师和校长其形象几乎都是贬义的,尤其是学校的校长、教师总是以扼杀儿童天性的角色出场。我暗想,幸亏是童话,成年人都不看,如果老师和校长们看了,那心理感受肯定不大舒服。在现实世界的孩子们眼中,成人是威严的、必须服从的、值得敬畏的,然而在郑渊洁的笔下,成人的各种陋习在儿童纯真天性的对比下显得非常滑稽可笑。

  郑渊洁的童话之所以吸引孩子,是因为这些童话与孩子们实际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紧密相连,书中所描述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非常一致。而与现实不一致且让孩子们开心的是,在这些以现实为背景的童话里,可以看到比现实更自由的学校、更自由的家庭、更自由的生活方式、更自由的自我乃至更自由的生存天地。

     儿童与成人的最大矛盾是,成人希望儿童尽快成熟,尤其是要为了未来的幸福而牺牲童年的幸福,即在童年时就成为小大人;可儿童们不想为了渺茫的未来和成人眼中的幸福,放弃近在咫尺的童年快乐,他们就是想当顽童,不想当小大人。儿童的快乐就是在玩幼稚的游戏、看幼稚的书、说幼稚的笑话中获得的。让儿童放弃幼稚就等同于让他们放弃快乐。当孩子们无奈于成人的高压管制时,则只好在童话中追寻本应属于他们却犹如梦境般的自由与欢乐。

     郑渊洁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尤其是站在孩子的天性、个性、人性的角度向成人世界提出抗议,为孩子们争得自我、自在、自为的合法领地;家长、学校的老师、教育的管理者则是作为教育制度和传统规范的代言人,以管理的形式而成为束缚孩子的强大制约力量。

  我深知,中国的传统教育和教育传统的根深蒂固,以及儿童的心灵在此所受到的相应扭曲。所以,由衷地希望孩子们能在郑渊洁的童话中看到自己天性的合理性,并在现实中能象童话里描写的那样,躲过成人的百般压抑而保持住这些天性的本质内容。然而,我又不能不担忧,被郑渊洁启蒙了的孩子在强大的成人世界制约下,会不会因看得太清楚而更痛苦、更难以生存?

 (注:此文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2001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爱好与擅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