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舞台的退场方式

(2021-10-28 23:54:08)
标签:

人生

杂谈

 老父亲去世有4个多月了,收拾遗物的工作,我至少忙了有两个多月,但还是没有完成。原因有多重,包括我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干活的效率低,也包括我的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断舍离的魄力。

 面对父母的遗物,耗时比较多的当属照片,除了十几本相册,还有很多没放入相册的照片与底片。刚开始我并不知道如何处理,看着大量的相片很发愁。于是,我先把父母所有的相片都浏览了一遍,然后慢慢琢磨该留下哪些。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早年的老照片,包括我小时候照的全家福,也包括父母年轻时候的照片。可是,真正属于这两类的照片其实并不多,父母最年轻的照片也已经是二十多岁了,他们没有25岁以前的照片,更别说是童年少年时期的照片。我家早年照的全家福也很稀少,只是到了父母的晚年,才拍了很多全家福。父亲大量的相片是出差中的工作照,母亲的大量相片是和毕业班的学生一起拍的毕业照。

   浏览完父母所有的相片之后,萦绕我心头的竟然是一种非常恍惚的生命虚无感。这些照片展示了父母从年轻到中年再到老年的生命历程,最终看到的是一个小家庭从诞生到兴旺再到凋零,我唯有唏嘘不止。

   在整理父母遗物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一篇在网上流传很广的文章《一个独居老知青的心酸》,说的是一个曾经当过知青的老人去世之后,儿女在国外没有回来奔丧,而是遥控出售房子,父母的遗物也任由买主处理。这篇文章是以买主的身份写的,详细描述了去世老人的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遗物,包括书籍、相册、日记、奖章、职称证书、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等等。这位买主居然读原房主的日记读到半夜并做了非常文学化的概括:“五个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15岁到70多岁里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习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为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

    我最初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深有感触,就如同该文的结尾所述:“人生再精彩,走了可能连子女都记不住了,你所有的珍藏珍爱或许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我的感触主要还是因为第一次突然意识到,自己珍藏的东西完全有可能成为后代眼中的垃圾。意识到这点之后,我决定提前为自己作好善后工作,也就是说要早早处理掉自己的收藏,包括书籍、日记、相片等等各种物品。

    再次读到这篇文章是最近,看到了两个网友写的读后感,以及一些网友共同参与了这个话题的讨论。有不少网友认为,出国的子女没有回国亲自处理父母的遗物是非常不孝的行为。我觉得,人家的具体实情不详,不宜做出评判,就像这两年的疫情时期,恐怕谁都很难回国。

    我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相关的看法。首先,儿女在收拾父母的遗物之前,不太可能知道父母还会有日记留存,更不可能知道日记里会写什么。对于我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父亲能从15岁开始写出五大本日记,我肯定会如获至宝,因为这是完整的个人生活史,可以作为文物来收藏。联想到单位里的一个同事,他习惯于记账,家里无论买了什么东西都记账。结果几十年的账本成了历史记录,N多年前有人出价一万块买这个账本,这同事还不卖。要知道,当年的一万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十万元。如今我这位同事已经过世了,不知他那珍藏的账本最后是什么结局?

   我在收拾父母的遗物时,也发现了老父亲的日记,很可惜不是几大本,而是薄薄的几页纸,也不是从15岁开始记,而是从81岁才开始记,因为那年我母亲去世了,老爸日记的第一篇是记述他丧偶的痛苦心境。之后的日记,所记述的都是特别琐碎的生活琐事,最拿得出手的也就属第一篇了。总之,我看不出老爸的这些文字有任何文物价值,但我还是保留下来了,毕竟是老父亲晚年的手迹。

   那篇关于老知青的文章里还提到了逝者珍藏的奖状奖章,作者似乎觉得后人应该把这些荣誉证书都留下来。我对待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态是不一样的。原本我也是喜欢什么都收藏,属于什么都舍不得扔的人。我家里积攒下来的奖状和证书也很多,包括老妈的个人工作先进奖状,老爸的职务职称证书,我的文章获奖证书,儿子在学生时代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大赛的奖状等等。

   我在五年前装修自己的房子时,问及儿子是否继续保留他的这些少儿时代的荣誉证书,得到的回答是:都扔了!尽管儿子发令了,可我五年前还是没舍得扔。如今的我突然想开了,既然儿子的东西连他本人都没有保留的意愿,我又何苦留着占地儿呢!想开了之后,在这次清理父母的遗物时,我把一家三代的奖状和获奖证书都统统处理掉了。

   关于是否保留父母的遗物,我比较赞同网友彭浦老张的观点:“自己的一生是为自己活着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作为子女,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留下父母的东西没什么意义。”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喜欢,自己珍藏,这很正常。可如果要求儿女也一定要继续保留乃至继续珍藏,否则就视作不孝,这就未免太自恋了。在现实中,名人的字画值钱,子女会抢着珍藏。至于普通人去世,是否保留父母的遗物那就只能视子女的心愿了。

 很久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到某人去世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类的字迹。也就是说,逝者在离世前已经特意销毁了一切手迹。此文中别的内容我都忘记了,只记住了这个细节,我觉得以这样的方式退出人生舞台相当酷!当然,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毕竟谁也不知自己离世的确切时间。

   人生舞台的退场方式,也包括了下葬的方式。十几年前,老妈走得仓促,没有留下遗嘱,老爸替老妈做出了决定,在墓园买了墓地立了碑并给自己预留了合葬的余地。只是他老人家没有考虑过,当我这个上官家唯一的二代不在世之后,谁给他们扫墓呢?

   我的一个老同学的母亲也是最近刚去世,遗嘱是骨灰撒大海,而她的老父亲十年前去世走的是同样的程序。想到老同学的父亲是1919年生人,这个年代的人能有海葬的想法可谓相当超脱了。我刚得知,北京人的海葬是有组织的,每年两次。由于疫情,这两年的海葬活动停止了。我这位发小定居海外,她只好把老妈的骨灰委托给自家也有海葬任务的亲戚。显然,海葬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还是有麻烦。另外,我也有疑问,如果大家都选择海葬,那么海洋不会被污染吗?

   关于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我的想法很简单,作为一个普通人按照自然规律逝去了,为何要求后代花很多钱、费很多精力树碑立传、搞纪念活动?由此,我向儿子交代了我的选择:死后不留骨灰。这样最简单,只要不留骨灰就不需要买骨灰盒,也不需要买墓地,不需要立碑,更不存在扫墓活动。总之,没有骨灰就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下葬,包括海葬。当然,相对于买墓地立墓碑来说,海葬已经很简化了。

   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退场。我比较欣赏的方式是,主动把自己的后事安排好,留下遗嘱,同时把临终阶段的治疗抢救意愿表达清楚,譬如不做创伤性的抢救、不插管等等。此外,尽可能把自己的东西提前处理掉,不要给后代留下太多的麻烦。出生是人生舞台上的出场,这是我们自己无法把握的,而死亡是人生舞台上的退场,这是我们能提前做准备的。作为完整的人生,这最后的一步也要争取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