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防疫常态化的代价

(2021-09-09 00:14:08)
标签:

民生

杂谈

 我患有慢性咽炎,几十年的老毛病,嗓子时常会不清爽,所以家里总会备有清咽润喉类的中成药。尽管这些药治不了根,但能缓解嗓子的不适。然而,家里的备用药早就断货了。自从去年疫情开始,我去附近的医院和卫生站拿药时都被告知按照上级的指示,凡是与感冒、嗓子有关的药一律不准开药方。这种防疫措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控制所有感冒类的药,让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无处拿药自行解决。

 我本以为药品供应现在已经恢复正常,因为北京早就没有什么疫情了。可没想到一切照旧,疫情常态化就是把去年疫情严重时期所实施的防疫措施继续沿用到今年。

 对于我个人来说,拿不到清咽类的常用药其实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毕竟咽炎既不是什么忍不了的痛,更不是什么死不了的病,所以我似乎也没有必要抱怨。但是,仔细想想,感冒类和咽喉类的药品范围如此之广,涉及的药品数量如此之多,由此产生了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其一是那些平时确实需要依靠这类药品中的某种药才能正常生活的病人怎么办?其二是大量的感冒类和咽喉类的药被控制长达近两年,制药相关行业的经济利益岂不是会严重受损?

 最近看到来自网络的一份资料,是英国关于今年7月每周平均死于各种疾病的人数统计,具体死因包括:新冠242人,流感及肺炎285人,中风537人,心脏病1015人,癌症1068人,阿尔茨海默症1100人。从这项统计不难看到,新冠的死亡率在几种常见病里处于垫底的位置。鉴于我国的疫情比英国控制得要好很多,不难推论,如果我国也做同样的统计,与其它几种常见病相比,新冠的死亡率肯定是微乎其微。

 欧美国家医学界比较盛行的观点是把新冠当大号流感对待,其实就是依据相关的死亡率统计。我国以疫情为大的严防死守战略,对疫情的控制确实有效,但是代价很大且影响面也很广,包括导致众多患其它疾病的人在治病方面因防疫政策而陷入种种困境,也包括导致众多产业陷入经济困境。我感到难以理喻的是,在疫情平缓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采取控制常用药品这么极端的手段?难道更多病人的实际需求不应该顾及吗?

 作为普通人,我看到的防疫常态化更多地体现为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譬如,我家楼门口的“防疫保安”依然在岗,他们已经无所事事地假装值班将近两年了。北京全市有数不清的社区、街道、居民楼,“防疫保安”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数量,构成了一个不干活也能挣钱的职业群体。我不由地感叹,将近两年的疫情造成了很多传统行业的人无法正常工作挣钱,但也同时产生出一些靠疫情吃饭的新兴行业。在目前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不知有多少诸如“防疫保安”这样的负面因素在拖国民经济的后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