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下旬,我打算利用“五一”前后的时间陪家人随团境外旅游一趟。本来是想去英国,但发现去英国旅游的团费价位太高,8日游是1万8。在网上随意搜,看到各旅行社英国游的团费基本上都是这个价位。不经意间突然看到网上有某旅行社打出的广告:澳、新12日游最低价1万3。这和英国8日游的价位一比,显得澳、新游真是太便宜了,所以我当即决定不去英国了,改去澳、新。
按照网上的联系电话,我打电话给那家开最低价澳新游的旅行社。对方先问:是不是北京人?得知我们是北京人之后说:外地人1万3,北京人每人要加3千,也就是1万6。我问为何北京人要加价,回答:这是澳、新那边地接社的要求,因为北京人不买东西。令我瞠目,这回答的理由真够赤裸裸的,不加丝毫掩饰。
在电话咨询中我了解到,有几类人的团费要额外地加3千:北京人;60岁以上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小孩;教师。收取附加费的理由都是一样,即这几类人去澳、新都很少消费买东西。
说实在的,听到这些之后我当时的感觉用震惊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因为“人人平等”是西方文化中的普适价值观,而对这几类人收取附加费所显示的分别是三大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职业歧视。这要在美国,旅行社非吃官司不可。所以,我觉得很难相信身处澳洲的地接社敢于明晃晃地提出具有三大歧视的附加费要求,如果真如此,那可以说是在挑战西方文明的底线。
后来我上网搜索了一番,看到有游客揭露,澳、新游中出现的附加费其实是国内旅行社所为,与澳、新地接社无关。我也从网上刚得知,我国的旅游法规中有明文规定,禁止因年龄、职业等因素收取旅游附加费。
中国的境外旅游至今已经开了很多线路,唯有澳、新旅游线路存在着明目张胆的附加费。为何旅行社能理直气壮地收取附加费?因为澳新旅游的团费确实相对便宜。说白了,面向中国大陆的澳新旅游业挣钱的主要目标并非旅游本身,而是中国游客们的购物。
我个人当时的心理是,虽然觉得这种以“不购物”为由收取附加费的做法非常过分,但还是必须承认澳新旅游的团费即使是加了3千之后还是比去英国便宜,天数还多了4天。所以,经过这番盘算之后我依旧决定去澳、新,心想:咱只要坚决不购物就行了,人家购物的时候,咱找个地方眯一觉。
最后我跟旅行社商讨的价位是一人1万5千5,我还以为自己成功讨价少了500元,等出行的时候,一问同团的其他北京人,居然人家都是1万5。以前我随团旅游从来没关心过别人的团费,我知道差价总是存在的。但这次的澳新游因事先遇到了很多令人疑惑的问题,致使我有了调查的好奇心。
我向同团的人问了一圈之后了解到,同团的外地人的团费一般都是1万2,北京人则是1万5。旅游途中,随口问了一些别的团的人,发现什么价位都有,最高的团费居然是3万。当然,这3万的团是无购物的团。可以说,与去其他国旅游线路的团费相比,澳、新旅游团费高低之间的差距是最大的。
其实,中国各旅行社境外旅游的各条线路历来都有购物环节,但差别极为明显的是,去别的国家旅游时购物内容基本上都比较吸引人,譬如在西欧有水晶店,在俄罗斯有琥珀店,在埃及、土耳其则有旅游纪念品店。此外,同一旅程中的不同次购物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国家购物的内容也肯定是不一样的。然而,在澳、新旅游中,同一行程中不同次的购物,以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这两个国家的购物内容全都是相同的:羊毛被、绵羊油、保健品等。也就是说,澳、新行程中有多次购物,而每次购物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
我随团去别的国家旅游也经历过不少购物,对于我这个没有购物欲的人来说,以前所经历的多数购物我都觉得挺有意思,即使不买东西,观赏人家国家卖的小商品也是一种乐趣,而且还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民俗、物价。然而,在澳、新的重复购物真是少有的令人厌烦,给游客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这两个国家除了羊毛被和保健品之外,其它什么东西都没有!
我难免要替澳、新这两个国家的人难过,他们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一心一意让境外游客购物却提供不出多少可购的商品。听导游的解释,这两个国家因同属农业大国,产出这么多羊毛,除了做被子、毯子,再没有余力进行别的加工。
在以往的出境游中,导游主要靠自费项目挣钱,所以,导游最卖力气的是推销自费项目。而在澳、新旅游中,导游最卖力气的是推销羊毛被、保健品,游客即使想去自费项目也没用,因为根本没有富裕的时间去参加自费项目。
在澳、新旅游途中,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导游不让大家去唐人街,说那里都是骗子,卖的都是假货。也不让大家去逛商店,说是当地旅游局规定的。其实就是不让游客看见普通商店里和唐人街上的商品的价格比导游带大家去的地方卖得便宜。说白了,就是诳游客花冤枉钱购物。
尽管我有心认真调查,但最终也没有搞清澳、新旅游里面到底有多少“猫腻”,因为无论是国内的导游还是澳、新地接社的导游都有意识地回避我的探问。显而易见,澳、新地接社与国内旅行社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实际上是在合伙骗国内游客以高出实际价格很多倍的价钱购物。
让我感到难以理解的是,旅游团里的那些外地游客购物热情怎么会这么高,简直就是愿打愿挨的买卖。难怪在团费上旅行社要给外地游客3千元的优惠,他们也真是没有辜负旅行社的期望,有几个外地游客购物总消费达好几万人民币,远远超过旅游的团费。我以为这是因为外地的物质资源比北京匮乏,就问一个花了几万元购物的山东人:你们那里缺这些东西吗?回答真是令我无语:什么东西都不缺,就是有钱花着玩!
结束这次旅行后我从网上看到,有不少从澳、新旅游回来的游客投诉:买的东西质次价高。这时难免心中为同团的那些疯狂购物的游客担忧,不知他们花的是否为冤枉钱,也不知他们买回去的东西质量如何。
“十一”之后我国实施了新的旅游法规,按照新法规,旅游团的行程中不再允许有购物环节。这意味着,我刚体验过的澳新旅游附加费与重复购物的经历一瞬间就已成为历史。不过,按照以往的经验,咱们中国人历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估计过一段时间之后,还会因行业竞争而再打价格战,这意味着购物与附加费现象还会重演。
我以前对澳、新这两个国家没有丝毫的了解,但却有着非常美好的想象,而经过这次旅游之后,我对这两个国家的印象一落千丈,也对澳、新的华人印象不佳,确切地说,是澳、新的华人地接社把澳、新华人的形象糟蹋了。
令我始终心存疑问的是:任何国家的旅行社都在想方设法地赚钱,但为何只有澳、新的旅行社要完全依靠游客购买羊毛被、保健品来赚钱?由此也使我产生了进一步的好奇:澳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环境,让华人去了之后没接受多少西方的普适价值观却保留了更多的民族劣根性?
澳大利亚的特产

新西兰的羊毛被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