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美国的“清静”观赏中国的“热闹”

(2013-08-22 23:48:36)
标签:

中美比较

国民性格

社会文化

杂谈

    终于把美国之行系列博文写完了,开篇写于去年的8月,到今年的8月,前后整整写了一年,当初也没想到会写这么长时间。一共就去了43天,却写了56篇博文,这还是一再压缩篇幅、精简内容的结果。

    在这56篇博文里除了旅游见闻,还涉及了美国的大学教育,美国的医院、民居、交通、物价、超市、餐馆、旅行社等等多方面内容,每篇博文都写得很具体,同时也进行了相应的中美比较。不过,除了“中餐”与“公交”以外,多是结合具体内容谈美国优于中国的一些细节。作为美国之行系列博文的终篇,本文只打算从美国的缺点看中国的优点,并集中比较一下美国的“清静”与中国的“热闹”。

    先声明,美国也有热闹的地方,如纽约、拉斯维加斯,只是美国的大部分地方都很清静。同样,中国也有清静的地方,如西北、西南的一些偏僻地区,只是中国的大部分地方都很热闹。

    我其实是属于喜欢清静的人,不喜欢人太多的地方,但是我所喜欢的清静只是人少、噪音少,而美国的清静,不光是人少、噪音少,还包含着许多其它的内容:公交车少、出租车少——交通不便;商城少、店铺少——购物不便;街头公园少、娱乐场所少——休闲活动缺乏,等等。譬如,到了晚上,美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是一片静悄悄,而中国的大街上却总是熙熙攘攘,还能随处听到高音喇叭放的舞曲并看到人数可观的“广场舞”。

    总之,在美国的“清静”中除了有一堆优点之外,至少还有一个缺点,即休闲娱乐活动比较单调。与此同时,在中国的“热闹”中除了有一堆缺点之外,至少还有一个优点,即休闲娱乐活动比较丰富。

    中国的娱乐场所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多,包括歌厅、舞厅、影院、公园、网吧、酒吧、茶馆、洗浴中心等等。相比较,美国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没有歌厅、舞厅、网吧、茶馆,更没有洗浴中心。从美国的公共娱乐场所特别少这一点不难发现,美国人没有中国人那么爱凑热闹。

    中国人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活动比美国人要丰富,这也是中国比美国热闹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人除了上酒吧基本上就没多少娱乐活动了。对于已婚男女来说,家庭的约束力在美国其实比在中国要强很多。美国人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以开Party的形式进行,并且是夫妻同往。中国人的娱乐一般都是和家庭成员以外的同事、朋友乃至网友一起,对个人来说,中国的娱乐形式更放松也更轻松。

    即使是坐在家里看电视,美国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也明显没有中国电视台的节目热闹,中国的选秀节目其实多是源自美国,但中国人善于“洋为中用”,很快就把外来的选秀节目弄得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也更热闹。

    中国的热闹不光是“热”在人多和娱乐活动多上,也是“热”在人际交往的频度高上,而这人际交往不光是熟人间的交往,也包括网络交往。美国人对网络不如中国人那么依赖,美国人在网上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发邮件。相比较,中国人在网上主要是开展人际交往活动。

    中国的“热闹”不光是大家都身处闹市、人群之中,而且也是心处流言、小道消息之中。在中国,热门话题此起彼伏,一个老话题消停了,很快会有新的热门话题接着冒出来。网络的热门话题使中国人之间,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之间,总会有无穷无尽的共同话题。可以说,网络给中国人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热闹”。

    中国人在一起话题之所以特别多,首先,中国人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人都更关心世界大事,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即使是吃着地沟油也忘不了放眼全球。其次,中国人也特别喜欢八卦,包括政治八卦、娱乐明星八卦。

    由于中国人是一个不甘寂寞、害怕孤独、喜欢交友、渴望交流的民族,所以,中国人一般不选择清静地活着,而一定要热闹地活着。同时,中国人也总是在热闹的娱乐活动中以及热闹的人际交往中获得精神快乐和心理满足。

    出了几趟国之后我发现,虽然中国存在诸多众所周知的重大民生问题,如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等,但有一样却是中国比美国强,乃至比所有的发达国家,包括西欧、北欧、澳洲等国家都强的地方,那就是: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国家。中国的活力来自中国人这个民族的群体活力,而这个活力使中国人的群体思维非常活跃,这个活力也使中国人能够始终保持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毫无疑问,“热闹”是使中国显得充满活力的第一大因素。中国人不仅喜欢热闹、还爱凑热闹,并特别能够制造热闹,而网络的崛起也有助于中国人把搞笑水平和制造热闹的水平不断提高到更新的高度。正是从内到外的种种热闹,展现出中国人有别于西方人的生机勃勃的活力。

    构成中国人活力的第二大因素是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生活动力,而这较强的生活动力又与中国人爱攀比的国民性紧密相连。

    中国人的攀比心理是一种文化传统,年少时比中小学的学习成绩;考大学时比各自所考大学的名气;成年以后比工作好坏;比工资高低;比配偶是否拿得出手;即使到了中老年也忘不了比孩子是否有出息,等等。总之,中国人的整个一生都在攀比中度过。这个“攀比”从负面角度看,就是活得特别不自我,简直可以说全是活给别人看。

    然而,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则会有非常正面的发现:中国人从这种“攀比”习惯中获得的是强大的生活动力。要说努力向上、过上好日子,这本身其实不分国内国外,东西方人都一样,但存在攀比之后,中国人的这个努力就变得无止境了,因为自己即使已经过得很好了,周围还会有更好的、可攀比的榜样存在。

    中国人的成就感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良好,还要达到社会公认的标准,成为众人交口称赞的目标。渴望被人认可、赞赏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需要和心理需要,一旦被人认可、赏识、赞扬,人们都会产生愉悦感、欣喜感,而这种渴望被他人认可、赞赏的心理需求,中国人尤其强烈。

    在过去,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成就感主要是来自周围人的认可,如今互联网的存在使这种认可的人群从周围少数人扩展到更大范围。网络使“一呼百应”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即使不是名人,一个普通人只要有点成就,在网络上也一样能“一呼千应”乃至“一呼万应” 。热闹的网络使中国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以拥有网友的追捧而作为生活的动力,并由此而获得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构成中国人活力的第三大因素是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种种不完善。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从而产生了不少经济改革者、教育改革者,而整个社会体制的不完善,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几乎人人都胸怀社会改革的宏伟蓝图。

    俗话说穷则思变,正是由于中国社会各方面的体制都很不完善,因而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以产生改革的新设想。相比较,美国的各项社会体制、社会政策都相对比较完善了,美国人的大脑似乎不用动也已经能生活得很满意了。所以,正是中国社会的不完善促成了中国人不满现状的意识,而完善社会生活中的这些制度缺陷则构成了中国人的改革动力以及整个民族的群体活力。

    我们不难发现,正是中国所具有的活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外舍弃清静的家园,不顾空气污染、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交通堵塞等等不利因素,奋然前往中国来与不满现状的中国民众共享中国的热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