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美国的旅行社旅游除了在前面的博文中已经总结过的诸如团费低、景点多、无购物、自费项目既少且价位低等优点之外,还有一大优点就是能够见识到较多的“世界人民”。
在我看来,出门旅游的收获不光是来自观景,也来自观“人”。
赴美之前报团的时候,我以为美国境内的华人旅行社所组的团都是中国人参团,没想到,参团的人除了大陆中国人和来自亚洲国家的华人之外还有欧美人和印度人。从这些游客身上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种各自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对于团里的欧美人可谈论的内容实在不多,一是人数太少,二是欧美人总是没什么动静,即使说话也是轻声细语,所以不显山不显水。当然,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性。在旅途中,欧美游客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们喜欢带着特别小的小婴孩出门旅游,这一点我真是很佩服,因为要把那么小的孩子带出来绝对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
最有谈论内容的还是印度人,因为旅游团里的印度人特别显眼,不光是他们的衣着显眼,而且他们也总能整出很大的动静来。
美国旅游团里的欧美人都是成双成对的,无论是什么年龄段,都是情侣组合。印度人则不同,参团的印度人都是一大家子人或一大帮子人。旅游团里只要有印度人参团,绝对不会是一两个人,而旅游团里的印度人只要站在一起总是占地面积一大片。
头一次这么近距离且长时间地与印度人在一起,对印度人的了解可以说是有了零的突破,感触最深切的就是印度人的嗓门大且能说会道。在美国旅游团里,欧美人的“静”更衬托出印度人的“闹”。以前总是听说咱们中国人出国之后如何显得特别不安静,如何不顾周围肃静的环境总是大吵大嚷。其实,和印度人比,中国人的吵闹能力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要说人家印度人的嗓门那才是真正的大喇叭,而且每个人都是高音喇叭,一群印度人合在一起,中国人那点声音基本上就都被盖过去了。
尽管印度人的大嗓门、能吵嚷已经很惊人了,但更惊人的是,印度人具有滔滔不绝的聊天能力。
美西行的前7天,由于每天都要早起,路上的时间又特长,我基本上都是上车就睡觉。虽然导游天天不辞劳苦地换座位,我却总是要求坐在最后一排,这样比较有利于睡觉。导游有一天特意给我安排在第一排觉得这样可以补偿一下我天天坐后排的损失,我也没反对,也想尝试一下坐第一排的好处。结果这一天让我难受死了,大巴车在前往景点的路上开了整整5个小时,而我却一分钟也没睡着,就因为旁边不远处有个印度老大爷用大嗓门一连气说了5个小时!
光看外表,我觉得这印度老大爷至少有六、七十岁了,可看他能一分钟都不间断地连续说5个小时,我由此判断他不可能岁数太大,一定是属于长得比较着急的类型。想想看,一口气说5个小时这得需要多大的精神头呀!而且人家印度老大爷说完这5个小时,下了车以后照样精神抖擞地跟着大家完成游览任务。再之后,人家上了车继续说!印度人这能说能聊的劲头真是让我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当然,印度游客中也有比较安静的人。
在美东行的大巴车上,我曾经和一个比较安静的印度老人并排坐了一天。聊了几句之后,得知对方已经退休了,以前的职业是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曾经去过中国,是去北京开一个有关农业的会议。这次到美国旅游是同老伴以及老伴的妹妹一起参团的。我想,既然他能到中国开农业会议,那他在印度也应该能算是个农业专家了,所以我把他称作印度农业老专家。咱这么有记者素质的人和印度农业老专家并排坐了一整天怎么就只聊出了这么一点儿信息?这是因为他那带有浓重印度口音的英语我听不懂。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因而印度人普遍能说英语,但印度的英语发音不仅非常不地道还特别怪,所以听起来真是很费劲。刚开始我还有聊天的动力,听不懂的单词就问他怎么拼写,结果发现没听懂的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单词。也就是说,印度口音让所有简单的单词都变成了生词。这“天”真是没法聊了,老这么问人家怎么拼写,最后连我自己都不耐烦了。奇怪的是,我问他:你听我说英语很容易听懂吗?人家的回答是:没问题,都听得懂。这可真让我晕死,我那“洋经浜”英语人家听得很明白,人家那地道的印度英语我却怎么也听不懂。要说在国内,咱们同胞说的“洋经浜”英语我也是基本上听不懂,看来印度老专家的语言分辨能力比我强多了。
美国人曾经评价过中印两国人的英语口语,说印度人的英语发音虽然不地道,但每个单词的发音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人家印度人说英语时发音出错也错得很一致,这就构成了所谓的“口音”。而中国人的英语发音虽然没印度人那么不地道,但同一个单词会发出不同的音,也就是说,同一个中国人在同一个英语单词上在不同的时候能发出不同的音,即咱们中国人的英语发音能错出多种花样来。这就不能算口音了,只能算发音不准确。
老美说的真对,我就是这样,因为没记住正确的发音,所以即使是同一个单词今天这么发音明天那么发音,有时会赶巧发对了音,但最终还是没准谱。我们这一代人的英语发音问题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在当初我刚学英语的年代,咱们中国连中央广播电台里教英语的英语专家都发音不地道,更别说一般学校里的普通英语教师了;那时候英语的音标连英语老师都不会教,更别说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了。
印度老专家不仅是个儒雅、温和的人,而且也很热情。他看我独自一个人,到了景点就主动说帮我照相。我拿的就是一个傻瓜卡片机,所以我觉得告诉他快门在哪儿也就足够了。印度老专家给我照完了,还督促我看一下,说是照得不好再重新照。我这一看,还真看出问题来了:在拍出的照片里找半天怎么也找不到我本人!我想咱眼神再不好,也不至于找不到自己吧。印度老专家一看我的神态就知道没照好,马上说再照一张。这回照完后不用他督促,我赶紧回看,哈!我的人影倒是有了,可惜只有半个脑袋半张脸。看来这印度老专家的眼神比我还差,我不等他继续询问连忙说声“谢谢”就迅速地躲一边去了。
为了证实印度人是否会照相,我又特意在团里选择了一个年龄明显不大的印度中年男士给我照相,结果看到的是照片里一片模糊。我终于有了一个结论,印度人不会照相。
在这短短的十几天的旅行中,我对印度人的了解肯定是非常表面化,而且旅游团里的印度人都是中老年人,所以我也只能得出一些有关印度中老年人的非常表面化的印象:嗓门巨大,喜好喧闹;高谈阔论,能说会道;习惯群集,喜欢聚众;热情待人,友善交往;不喜时尚,不会照相。
一个人出门旅游会有很多不方便之处,但同时也会有较多的时间来观察人。回顾以往的旅游经历,我发现时间过去久了往往会把旅途中见到的景物都淡忘了,但却会对旅途中遇到的某些人留下始终清晰的印象。
印度农业老专家


旅游团里的一对德国情侣

带小婴孩旅游的欧美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