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的民宅

(2013-03-14 14:49:41)
标签:

住宅

美国

生活

人生

杂谈

    所谓民宅,就是普通人住的房子,绝对不是达官贵人住的豪宅。在我眼里,美国的民宅很漂亮,当然,这是和中国的民宅相比。任何国家最漂亮的建筑都不会是普通人住的民宅,然而,即使是普通人住的房子,美国的民宅也确实有着观光审美的价值。

    北京的民宅,过去的典型是脏乱差的大杂院,而现在的典型是外观丑陋的高层宿舍楼。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普通中国人住的民宅都没有任何审美价值,只是一个能遮风避雨的房子而已。也不知那么多学建筑设计的人,怎么就设计不出能赏心悦目的民宅。

    也许是因为中国的民宅太难看了,到了美国,随便看两眼就觉得美国的民宅非常好看,还不时地把一些美国人自己都认为很普通的民宅当美景照下来。

    某天晚上跟着露西夫妇去他们的一个朋友家参加PARTY,来了差不多20余人,都是夫妻一起来,有的还带上孩子。主人的住宅大,房间多,装20多人也没觉得拥挤。

    这是一群华裔医生的聚会,只有一个女医生的丈夫是白人,其他几乎都是来自大陆的中国人。在美国能当上医生的人都应该算是成功人士,因为医生不仅有良好的职业声望,而且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自然也有条件住上漂亮的大房子。

    我很自觉,虽然拿着相机去却没敢照人家房子里面,只是在进门之前随手拍了几张住宅小区的景致。进门之后也没敢多说话,因为露西事先嘱咐了我不少,关于哪些话不该说。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爱和陌生人攀谈,不仅是东拉西扯,还特别喜欢东问西问,最后这些问来问去的东西就都成了写作素材。所以,我就想,还是干脆别说话,以免言多必失,本来已经给露西夫妇添了不少生活上的麻烦,就别再给人家添人际关系上的麻烦了。

    不说话也不影响我听别人说话,以及观察别人。

    首先注意到,来客都带一、两样菜或面点,主人也准备了不少主食和菜肴,食物相当丰盛。让我感到很吃惊的是,这些海外华人医生的厨艺都很棒,色味香俱佳,水平一点不亚于饭馆,甚至超过美国很多中国餐馆的厨艺。

    华人医生们聊的都是极其普通的家常话,没有什么特别核心的话题,所以我也没记住他们都说了什么,只记得宠物猫是其间的一个话题。

    我还注意到聚会中那个唯一的白人,他身材比较瘦小,和中国人的身材倒是很相近,也不见他同这帮中国人聊天,估计是因为不会说中文,只见他一直紧追着自己的孩子,因为那个小孩子满屋子乱跑,显然他的任务就是看护孩子。听了H的介绍之后才知道,这个中美合璧的家庭是女主外男主内,女人在医院里当医生挣钱,男人没工作,在家看孩子。这种家庭模式在美国不新鲜,在中国则很少见。

    我观察房子比观察人更仔细,因为来美国之后感觉最羡慕的,除了蓝天白云,除了人少安静,那就是房子了。

    美国的民宅不仅是外观漂亮,内部的结构也非常合理,一层是客厅、书房、厨房,二层是卧室,活动区与休息区分隔在不同的楼层可以保证睡眠。地下室被作为娱乐区,对于有小孩的家庭,地下室就是儿童游乐场。美国的民宅从外面猛一看,就像是一层的平房,而从里面看则是明显的三层结构。此外,不像中国的民宅一户顶多有两个卫生间,而美国的民宅一户常常有4~5个卫生间。来20多个客人,就会发现有多个卫生间的方便之处了。

    美国虽然也有高层公寓房,但非常少,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美国的民宅多数都是独门独院的,无论是单幢房还是是连排房,所有的家庭都不会有楼上和楼下的邻居,只有左邻右舍。我觉得这种没有楼上楼下邻居、自家独处的房子特别好,联想到北京的住房都是高层建筑,一个楼里住100多户人家,今天这家装修,明天那户打钻,整天噪音不断,很少能有让人清静的时候。实际上,在高层楼房里,住房内部再怎么装修也解决不了周围环境太差的问题。

    中国人现在的住房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拥有200平米住房已经不算啥新鲜的事情,但是城市里的人都不得不住在高层宿舍楼里。咱们中国是人多地少,民宅只能盖高层楼房。即使是这样的房子,也成为一个普通中国人一生的物质追求。

    一个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其实就是吃好、穿好、住好,前两样不难实现,而买一套比较好的住宅无论对中国人还是对美国人来说,都是家庭中最大的一笔生活消费。露西夫妇的住房十年前也没有现在这么好。

    与开PARTY的那家相比,露西夫妇的住宅更大,再加上他们是丁克家庭,房间不仅显得非常空旷也更清静,没有跑来跑去的孩子,只有一对老实听话的猫儿猫女。

    在露西夫妇家做客就充分体会到美国民宅结构的优越之处。美国的民宅多有客房,而卧室都在二层,这样的复式结构招待客人就显得非常方便。客房里有独立卫生间,所以客人能有独自的空间。而中国的民宅,即使有200平米以上的面积,所有的房间都处于一个平面,招待客人就显得很不方便。

    让我很有感触的是,美国民宅的环境真是出奇地安静,不仅是看不到人来人往,也看不到小孩子在院子里玩、在小区里跑。

    露西家周围的自然环境也非常好,附近有一个植物园,犹如森林公园,这个植物园也是芝加哥的一个著名景点。里面的自然风光清新秀美,密布的树林环绕着湖水。植物园傍晚的景致更有特色,夕阳下的公园色彩斑斓。很惊讶地发现,在芝加哥的这个植物园里,8月底就有秋色了,放眼望去,黄叶、红叶与绿叶交错,色彩丰富而美妙。

    看着露西夫妇家漂亮的大房子和周围静谧的环境真是很羡慕,回想当年也曾经有过出国的念头,真不知如果那时去了美国,现在会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毫无疑问,物质生活肯定比在国内要好,但不知职业生涯会如何?

    记得当年李银河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时候,我曾经问她为何不留在美国?她说,在美国搞社会学只能研究美国人,不如研究中国人有意思。显而易见,李银河当初要是留在美国,她的职业生涯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如意。其实,何止是学社会学的人,所有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眼看着一些同学、朋友在国外从事着不如意的职业,失去了在国内原有的职业优越感和相应的职业声望、社会地位,难免心生感叹。

    总的来说,专业是学医、学理工的人比较适合在国外发展,而学文科的人在国内发展更合适一些。当然,在学科、专业上没啥追求的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无所谓,只要物质生活好就行了。对于少数人来说,职业是事业;对于多数人来说,职业仅仅是挣钱的谋生手段。

    一个普通人的人生追求无非就是学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干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挣的钱除了能养家糊口还够买一所自己满意的住宅。由此,从职业生涯角度看,当年没出国也许是正确的选择,毕竟一个人能从事一项将爱好与谋生相结合的职业其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但从住房角度看,我还是忍不住要羡慕美国的民宅:外型漂亮、结构合理、功能实用、宽敞舒适、环境安逸……

 

   

美国的民宅

美国的民宅

美国的民宅

 

美国的民宅

美国的民宅

民宅旁的教堂

美国的民宅

 

露西夫妇的猫儿

美国的民宅

 

芝加哥的植物园

美国的民宅

美国的民宅

美国的民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